活动公告

活动公告

“碳中和”研讨会在北大圆满召开

        3月17日,“碳中和”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管理学部主任杨列勋,秘书处副处长王星一行莅临北大。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之钧教授,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副院长张峥教授、党委副书记滕飞博士,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段慧玲教授、副院长宋洁教授,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张立飞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朱彤教授等出席会议。

        会议分为“碳中和”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两个主题进行。“碳中和”主题会议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教授为会议致辞。王博教授首先代表北京大学对与会来宾表示了热烈欢迎。他指出,北京大学与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学术建设、学术发展和为学术服务的目标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典籍《中庸》就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描述,从而可见“中和”不仅是对能源变革的要求,也同样与人类社会发展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息息相关。他指出,光华管理学院是学术交流的桥梁,希望与会来宾能够在北大光华的交流平台上畅所欲言,碰撞思想智慧。

        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首先对基金委现阶段改革基本情况进行介绍。他指出,基金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明确了基于“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的资助导向。通过“碳中和”研究,找出切实可操作的实施模式、发展路径,提出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科学判断,为国家政策保障和配套机制调整,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美谈判以及相关国际合作提供必要抓手、背景材料以及基础数据。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之钧教授围绕“碳中和”实施问题进行发言。他展示了中国能源结构、各类能源供需的现状分析和预测,介绍了国内现阶段开展的能源研究项目情况,国外机构对于未来能源结构占比的预测以及“碳中和”路径、能源转型实践,金之钧教授指出关键是寻找碳排放和碳消纳平衡的最优解模式,包括提高能效、优化产业结构,寻找减排最优方案;降低成本,发展碳消纳技术,优先考虑CCUS;形成碳管理机制,发展碳交易市场等。

        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主任杨列勋发言指出,管理学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研究。“碳中和”研究内容在管理方面要考虑转型、路径、区域、国际合作、全球治理等问题,这其中需要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碰撞。他指出,北京大学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大有所为,中国经济学家通过发现现象、总结规律,以国际通行研究范式展现给世界,助力国家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学的大国。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围绕“碳中和”目标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发表主题演讲。刘俏教授提出目前研究的核心问题和思路,一是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倒推每个阶段的减碳目标后研究经济社会的影响和实现路径,针对细分产业和区域开展投入产出定量研究,瞄准消费端和投资端,对重点行业、区域及其微观商业场景展开研究;二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从行业关联度、敏感度等分析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形成技术/减排目标-产业-经济的多维分析框架,深入探讨具体政策工具和手段措施。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主持并发表主题演讲。

        刘俏教授认为,政府顶层设计和市场活力的有效融合、对外开放、产业自主创新等共同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他指出,维持较高水平的全要素生产率,未来每年达到2.5-3个百分点,要通过更加彻底改革开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研发尤其是基础学科的研究,激发底层活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促进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减少外部依赖,改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位置,形成中国模式下的经济学理论。

        本次会议中,与会人员对碳排放监测站设计、能源技术、区域调控、专利研究、投资市场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讨论。

        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能源研究院、工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相关领导、学者与工作人员列席本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