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位简介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5月,属于独立的实体研究机构,挂靠在地空学院。能源研究院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能源领域全局及国际前沿,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能源智库和能源科技研发推广平台。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能源战略与政策、智慧能源、页岩油气、地热、新能源及能源国际合作等领域,初步形成了软硬结合的学科特色。并逐步搭建了以金之钧院士为首的教授、研究员、兼职教授、特聘研究员及博士后、博士等中青年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并举办了应对气候变化“碳中和3060”论坛、“碳中和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引擎”等活动,承担中国工程院“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等相关课题。能源研究院充分发挥国际联系广泛的优势,与国际能源署、国际燃气联盟等机构,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埃克森美孚、壳牌等国际知名公司均开展了项目合作,建立了合作机制。
二、合作导师简介
金之钧,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长。
金之钧院士长期从事油气地质理论与油气战略选区评价的研究与勘探实践。在有机无机复合成烃、“突发式”成藏、油气资源定量评价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针对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形成与勘探实践,建立了“源-盖控烃、斜坡-枢纽富集”油气选区评价方法。创建了地质广义帕莱托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和海外油气项目快速评价方法与软件平台。近十余年来,致力于页岩油形成、富集机理与开发研究,开拓天然氢气成因机制、成藏条件与勘探方法研究,并开展我国能源政策、能源转型战略与碳中和路径研究。他已出版专著20余部,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和中组部等六部委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孙越崎能源大奖等。
招收专业: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地球化学、矿物学专业等
刘全有教授,现任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和优青获得者、首届腾讯探索奖获得者、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曾荣获黄汲清、侯德封、孙越崎等荣誉奖项。先后承担国家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课题、石化联合集成基金、氦气专项和国家重点基础研发课题等1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Sci Adv、Sci Bull、ESR、GCA等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Google scholar指数为40,授权发明专利28项。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任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英文)编委、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副主编、天然气地球科学(中英文)副主编、地球科学(中英文)编委、石油勘探与开发编委、AAAPG的Executive Council、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理事会理事。
主要从事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与油气成藏方面的研究,探索深部流体对富有机质的古生产力和保存条件的影响,明确深部流体作用下有机质生烃过程与生烃量,阐明不同地质背景下不同类型资源聚集的差异性控制机理,确定深部新型资源(非生物甲烷、H2、He等)单独聚集成藏的可能性和有利区域。
招收方向:H2和He富集、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与油气成藏、热液流体作用下烃类形成与改造、CCUS及数值模拟等。
刘扣其博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高效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主持/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基金委重大项目等项目。入选斯坦福大学2022-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刘博士长期专注于非常规油气开发。研究领域包括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描述,多尺度地质力学表征,二氧化碳埋存可行性分析等。已发表SCI期刊论文60余篇,合作出版英文专著2部,《Fractal and fractional》,《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等期刊编委,多个SCI期刊青年编委。
招收专业:石油工程,地质工程、石油地质、力学等专业。
章凯强博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双聘研究员,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二氧化碳地质利用与封存、地下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以及能源技术与系统优化。已发表SCI期刊论文90余篇,H-index 31,多次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基金、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基金以及国内外科研/工业项目10余个,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知名院校、政府企业等机构做学术报告30余次。长期担任中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科研基金特邀外审专家,四本SCI期刊副主编,美国化工协会年会、CCUS国际会议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分会场主席。
招收专业:物理、化学、力学等基础科学以及化学工程、石油工程等工程类专业
张川博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碳中和与能源系统分析优化课题组的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复杂性建模在能源系统分析优化中的应用、基于优化模型的碳中和技术路径设计、资源能源环境管理战略与政策。课题组旨在通过跨学科多尺度能源系统建模的方法,解决碳中和目标下能源转型路径优化问题。课题组负责人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iScience, Applied Energy, Energy Polic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多篇,是Joule, One Earth等杂志的审稿人,曾获2020年全球绿色精英奖。张博士是宏观能源系统分析国际小组(Macro Energy System Analysis)的共同发起人之一,与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等保持广泛密切合作。
招收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程、电气工程、工业工程、热能动力专业等
吴辉博士,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于2010年和2015年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15年至2017年在清华大学从事环境岩土工程方向的博士后研究,2017年至2022年在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从事非常规能源开采方向的研究,2022年3月加入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大尺度多场耦合(水-热-力-化学)并行数值程序开发与模拟、地下储层开发与模拟、以及深度学习在深部储层开发中的应用。目前已以第一/通讯作者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Renewable Energy,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担任Geo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副主编,Rock Mechanics Bulletin青年编委,石油与天然气地质青年编委等,担任Applied Energy,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Renewable Energy等二十余种学术期刊审稿人。
招收专业:岩石力学、地质学、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工程、计算力学、地球物理专业等
三、薪酬标准
学校为博雅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基本年薪20万元(税前),各类保险、职业年金、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等,以及博士后公寓或租房补贴6万元/年。根据申请人情况,博士后合作导师或院系可给予每年3万元、6万元或9万元等不同档次的额外配套资助。
四、在站岗位晋升
具有两年博士后研究工作经历(含校外博士后)且取得优秀科研工作业绩者,可按学校评审程序申请专职研究人员系列特聘副研究员或特聘研究员岗位,岗位薪酬福利待遇有较大幅度提升。
五、其他福利待遇
北京大学全职博士后研究人员可根据相关政策规定申请由北京大学评定副研究员资格。
根据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和学校的相关政策规定,博雅博士后和专职研究人员(博士后渠道入职)可办理子女入托入学、升学和出站落户北京等省市。
六、申请条件与评选参考
(一)年龄不超过35岁,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三年的博士毕业生(以每个批次申请截止日期为准);
(二)年龄不超过35岁的在校博士生(限2026年7月1日前获得博士学位);其中,将于2025年内毕业的应届博士生可申请第一批次,将于2026年7月1日前毕业的应届博士生可申请第二批次;
(三)年龄不超过35岁,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三年的新进进站博士后(限合同聘期起始日至相应批次申请受理起始日不超过6个月)或即将出站博士后(限合同聘期截止日至相应批次申请受理起始日不超过6个月)。已在站博士后须通过聘用合同签订的学院(系、所、中心)申评程序申请博雅博士后项目。
评选参考主要涵盖申请人的教育背景、学术能力、个人研究计划水平、研究项目与拟申请进站(或已在站)院系、合作导师科研方面的契合度、推荐人推荐力度、北京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对拟进站或已在站申请人的确认函等。
七、项目申请
本项目申请与评选每年分为两个批次。第一批次资助名额一般不超过230个,第二批次资助名额一般不超过150个。
(一)时间安排
第一批申请与评选:
• 申请受理时间:2025年1月1日至2月21日
• 各学院(系、所、中心)初评、公示、推荐提交截止日期:2025年3月20日
• 资助名单公示:拟定2025年4月中旬
第二批申请与评选:
• 申请受理时间:2025年9月1日至10月13日
• 各学院(系、所、中心)初评、公示和推荐提交截止日期:2025年11月10日
• 资助名单公示:拟定2025年11月底
(二)申请材料
所有申请材料必须用中文或英文完成,包括下列内容:
•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项目申请书(见https://postdocs.pku.edu.cn/tzgg/2e9bafdf459d48f392a79959aa6aa1ad.htm附件);
•北京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的确认函一封(明确招收意见,并就申请人科研学术经历、科研成果、科研能力与自身所从事研究之间的关系、申请人综合素质、拟进站从事研究计划内容、合作导师为申请人提供的科研条件、每年额外配套的经费等方面做出说明和确认,并签字)。
• 两封推荐信(必含博士期间导师推荐信一封,并对申请人恪守学术道德情况作出评价),推荐人直接将签字推荐信发送至相对应学院(系、所、中心)负责博士后工作老师的邮箱。
(三)申请材料提交截止日期
• 第一批次申请截止日期:2025年2月21日
• 第二批次申请截止日期:2025年10月13日
(四)申请材料提交办法
请申请人将《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申请书》和合作导师确认函存储为一个PDF格式的文件,并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前发送至发送至kouqi.liu@pku.edu.cn,amanda.energy@pku.edu.cn,不合格的申请材料将不予受理。
八、特别说明
1. 申请人若同时获得国家各类博士后项目资助(不包括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B、C档次)和博雅博士后项目资助,按国家的博士后项目资助标准和相关规定执行,获资助者来校报到或获得资助之日起即享有“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称号和学校提供的各类保险、公积金和补贴等。符合申请条件的情况下,申获学校博雅博士后项目资助者原则上需积极申请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
2. 若申报材料涉密,请与各学院(系、所、中心)负责涉密工作的老师联系,按负责涉密工作老师的要求申报。
3. 申请人每批次只能通过一个学院(系、所、中心)提交博雅博士后申请材料,已在站博士后须通过聘用合同签订的学院(系、所、中心)申评程序申请,同时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院(系、所、中心)提交申请材料,申请无效。
4. 学校为博雅博士后缴纳的各类保险等费用随国家和北京市的相关政策变化而变化。
5. 博雅博士后项目申请、评审、公示和审批程序结束后,学校将向获得项目资助者发出资助通知,获资助者根据通知时间作出确认,并按资助通知规定提交博士后进站申请材料(http://postdocs.pku.edu.cn/bshzp/jzsq/92d438930d65404cba8536f24833b739.htm),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审批备案后,学校发放《北京大学博士后录用通知书》和来校报到材料。获资助者根据报到时间来校办理报到手续。
6. The English version can be found at https://postdocs.pku.edu.cn/tzgg/23e7ff5c7223496eb014f454d49c43d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