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正值第56个世界地球日,由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iCET)主办,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CCTP)协办的“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成功举办。会议吸引了来自政府机构、科研院所、航空公司、SAF生产企业、飞机制造商、智库机构等三十多家单位的50余位专家代表出席。会议代表们围绕SAF技术路线、政策制定、可持续认证与产业协同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并对“十五五”规划谏言,为中国航空业绿色转型凝聚共识、擘画蓝图。
会议现场
作为全球航空运输第二大国,2024年中国航空碳排放量已突破1.23亿吨。面对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提出的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SAF已成为实现航空减排的关键技术路径。在此背景下,探讨SAF在中国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伊始,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名誉指导主任、CCTP执行主任安锋,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党委常委庞广廉,中国清洁交通伙伴关系秘书处主管王雯雯分别致开幕辞。他们表示,当下是SAF发展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SAF的产业链涉及工业与能源转型、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及航空与制造业等多个领域,推动SAF发展既面临艰巨挑战也充满无限机遇,并希望与会嘉宾能够畅所欲言,为SAF在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开幕致辞
RELEASING THE REPORT
《绿色腾飞》报告发布
勾勒中国SAF中长期发展路径
会上,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正式发布《绿色腾飞II:中国可持续航空燃料中长期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建议》报告,系统剖析中国SAF在产业发展及应用领域的现状与未来挑战。报告指出,中国已在SAF技术路线、规模生产和试点加注运行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中长期规划、原料供应体系、规模化成本、认证体系建立及跨部门协同机制等瓶颈亟待破解,需尽快制定SAF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技术路线图,并着手构建中国SAF可持续认证机制,增强国际互认,以服务于未来SAF在中国的长期和可持续发展。iCET资深研究员秦兰芝强调,需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及可持续认证体系建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SAF发展模式。
图:iCET资深研究员秦兰芝作报告解读
《绿色腾飞》系列研究由iCET于2023年发起,是对中国航空业减排和SAF发展及应用的深度观察与思考,致力于推动SAF在中国的规模化发展与应用,加速航空业持续脱碳。
FOCUSED DISCUSSION
专题讨论
探讨如何构建和完善中国SAF产业链
在以“中国航空产业绿色腾飞之路”为主题的圆桌讨论环节,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作为主持人,与来自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波音中国及国泰航空的7位资深专家展开深度对话。聚焦中国SAF发展目标和配套政策体系的制定,SAF在航空器安全性和适配性的技术进展、技术和监管挑战,SAF试点应用面临的主要挑战等问题,发言嘉宾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圆桌讨论嘉宾
在“SAF在中国发展的中长期技术路线”专题讨论中,能源与交通创新中心名誉指导主任、CCTP执行主任安锋博士担任主持人,与来自全球绿色燃料中心、河南君恒生物、道兰环能、首钢朗泽、亚绿航油、明阳智慧能源和霍尼韦尔等7家公司的一线专家,围绕HEFA、AtJ、气化费托合成、PtL等多条技术路线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嘉宾们分享了各自在不同技术方案下的产业进展,勾勒出中国SAF产业链的技术图谱。这场思想碰撞呈现了多元技术路径的竞合态势,也凸显出中国SAF中长期技术路线发展的一个共识,即原料供应体系正从以“地沟油”为主的单一化向“生物质+绿电+碳循环”的多元化演进。
专题一嘉宾
另一个专题围绕“SAF产业政策与认证机制建立”展开,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交通知识分享中心主任郭杰担任主持,6位发言嘉宾分别来自北京中碳众和认证服务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绿色交易所、空客中国、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和SCS Global Services。嘉宾们的热烈讨论覆盖SAF政策工具的识别与制定、认证机制建立和体系互认、相关能力建设,以及引入碳交易相关机制的可行性和挑战等关键议题,以推动中国更快、更好地建立体现和符合中国特性的SAF可持续认证与激励机制。
专题二嘉宾
作为首次聚焦于SAF中长期发展目标、全生态体系建立和产业链发展的研讨会,现场讨论直面SAF在中国发展的痛点,涉及原料争用、技术优先级、政策工具设计、可持续认证与发展及打通行业壁垒等多项具体建议。iCET表示,所有研讨成果将形成会议纪要,通过正式渠道呈报国家能源局、民航局等主管部门,为“十五五”规划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推动SAF发展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中国履行国际气候责任、打造新的绿色产业高地的战略选择。在“十五五”战略窗口期,iCET愿合产业链利益相关方之力,共同为SAF产业发展和民航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更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