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新闻

聚焦“自下而上”的气候行动,COP29中美欧民间对话边会在巴库召开

11月20日,中美欧民间对话边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办。该边会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和欧洲智库E3G共同主办。

中美欧民间对话系列边会于每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COP)期间举办,旨在交流中、美、欧能源转型进展和经验,探讨地方和民间合作新机遇。今年的会议聚焦于“自下而上”的气候行动如何推动国家层面应对气候变化的雄心和行动。

2ec8adaf5a75493090ac6e24392aab23.png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全球气候行动进展滞后于《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实现路线,国际政治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然而许多国家和地区仍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接下来,各国应重视国际合作,并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特别是在氢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

5c138d8eb2c64d2d997cea22bb81327f.png

人权与商业研究所(IHRB)建成环境项目负责人Giulio Ferrini介绍了欧盟在建筑领域的地方气候行动进展,并强调气候行动与公正转型必须同步推进。他提到,通过地方层面的法律法规、空间规划、财政和政府采购等措施,欧盟在住房、建筑工人权益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44d2ce175e024212912572e694f0c579.png

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代理主任崔宜筠介绍了其团队关于美国如何通过全社会参与路径实现高雄心气候行动目标的研究成果。在整合联邦和地方层面气候政策的全社会参与路径下,到2035年,美国有望实现较2005年温室气体减排48%-65%。她强调,以美国气候联盟为代表的非联邦机构在推动气候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9aa261dbc914960b32d0432cc742023.png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副主任陈丹介绍了中国在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的成就。过去十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长迅猛,截至2024年7月底,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超过12亿千瓦,提前完成了此前提出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目标。她同时提到,考虑不同区域在能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发展上的差异,能源转型路径和化石能源替代的选择需因地制宜。陈丹特别介绍了可再生能源牵引作用为西北地区带来的产业升级与可再生协调发展新机遇。

bb7690545fe2476ebd6fa1d968944803.png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高级项目总监/高级分析师陈美安分享了其团队对于中国30个省份“碳中和进展”的部分研究结果。她提到,中国各省在控制碳排放的同时,积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不同省份的低碳发展存在显著差异。 基于能源政策模型(EPS)和情景分析,未来一段时间内,地方碳减排行动需重点关注山东、河北、江苏、广东、河南、内蒙古等碳排放大省,尤其是相关地区的电力行业及高耗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控制政策。从现在到2060年,可再生电力消费提升、工业电气化及氢能替代、工业CCS、建筑电气化、含氟气体减排等措施,将是这些地区碳中和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政策领域。

359d8953ddd94f3b85ee79d3f88c11e3.png

在圆桌对话环节,参会嘉宾围绕建筑节能改造、新能源交通、能源效率提升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绿色与转型金融,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主任楼洁红、E3G欧洲气候政策高级顾问Ignacio Arróniz Velasco、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项目主管陈蓥婕、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院长何泓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