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李根生,先后接受了人民政协报、新华社、新京报、第一财经、内蒙古日报等多家权威媒体采访,凭借深厚学术积累和前瞻性眼光,围绕科技创新、行业变革等内容发表见解。
全国人大代表
金之钧
人物简介
金之钧,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页岩油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页岩油研发中心主任,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页岩气行业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院长、地下清洁能源资源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石油地质理论与油气战略选区评价的研究与勘探实践。在复合成烃、碳酸盐岩溶蚀、“突发式”成藏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针对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形成与勘探实践,建立了“源—盖控烃、斜坡—枢纽富集”油气选区评价方法。创建了地质广义帕莱托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和海相油气项目快速评价方法与软件平台。
01.新京报
在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我国煤电二氧化碳排放占比高,减碳压力大,他建议在内蒙古建立 300 万 - 500 万吨 CCUS 示范工程项目,以应对煤电减排难题。当前该项目面临技术、政策、金融等挑战,需多方出资并设专项基金予以支持。
谈及能源安全形势,我国虽供应基础稳固,但受地缘政治、气候变化和技术变革影响,存在结构性风险与外部冲击。部分地区能源转型策略激进易致电力供需失衡,清洁能源 “靠天吃饭”,储能与电网升级迫在眉睫。
在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领域,我国非常规资源、深海 / 深层区域及国际合作方面潜力巨大。可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以及数智化转型等举措,提高勘探开发效率。
北大能源研究院与北大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两个研究院虽然定位不同,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两个院的差异化定位与协同机制,可有效破解高校科研“重论文轻应用”与地方产业“有需求无技术”的双向困境,为全国能源类校地合作提供“北大-鄂尔多斯”新范式。
02.第一财经
面对转型困难需要“且行且研究” 不做永远发现不了问题。
03.中国能源网
构建新能源产业链体系,带动内蒙古绿色GDP发展。
04.证券日报之声
科技创新仍然是国家主旋律,科研成果落地需要加大金融投入。
05.内蒙古日报
“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这为内蒙古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丰富的煤炭、天然气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能源保障。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为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不仅带动了内蒙古经济增长,还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也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在煤炭等传统能源领域,推动清洁高效利用,减少碳排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能源生产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优化能源资源配置;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投入,推动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氢能等前沿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为充分挖掘内蒙古能源潜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06.奔腾融媒
进一步在科技上投入,降低新能源成本,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到内蒙古来。
全国政协委员
李根生
人物简介
李根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副院长、CCUS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油气钻井和完井工程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带领高压水射流钻井与完井创新团队形成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创新发展了深井围压下空化射流理论,研发成功深井自振空化射流提高钻速技术。同时,将围压下空化射流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完井和油气田增产改造中,首创了旋转射流处理地层增产技术,发明了水力喷砂射孔与分段压裂联作技术,在石油工程中初步形成空化射流钻井、完井、压裂的技术体系,现场应用效益显著,并使中国该领域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对中国油气钻完井工程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01.新华社
3月7日下午,北京丰大国际大酒店,一场以“持续推动‘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主题的界别协商会议在此举行。全国政协全体会议期间举行界别协商会议,是具有政协特色的协商议政形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专程来听取环境资源界委员们的意见建议,面对面深入交流互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委员第一个发言。
“我发言的题目是《加快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李根生委员在发言中建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加快完善部门联动、上下协同、分层落实、综合评价考核的管控政策制度体系。说案例、列数据、提建议,12位全国政协委员结合调研情况、发挥专业所长、畅谈真知良策。
加快完善部门联动、上下协同、分层落实、综合评价考核的管控政策制度体系。
02.人民政协报
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举措。加快建立新能源产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新能源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是涉及国家能源安全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议题。目前我国新兴固废产生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加快构建风电、光伏、电池产业废弃物利用体系,做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绿色环保回收利用,是促进可再生能源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让新能源固废变“废”为宝。
03.中化新网、中国能源报
“十一五”以来,我国逐步建立并实施了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构建了一套成熟有效的节能管理体系,在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应加快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当前仍然存在政策引导激励不足、碳排放核算体系不完善、低碳减排技术亟待创新和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距离全面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仅剩9个月时间,任务艰巨。“十四五”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为18%,完成该目标难度极大、形势严峻。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系统谋划、分层落实,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分阶段、分步骤积极稳妥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为此,李根生院士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议:
一是完善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二是完善碳排放统计和核算体系,三是加快科技创新与技术支撑,四是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加快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