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新闻

《双碳背景下湖南省电力系统灵活能力优化分析》报告发布及交流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

电,既点亮万家灯火,也输送发展动力。12月27日下午,由湖南省能源碳中和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双碳背景下湖南省电力系统灵活能力优化分析》(简称《报告》)报告发布及交流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

围绕当前湖南电力系统面临的挑战、各类调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性分析,来自政府、行业、研究机构的资深从业者和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上,湖南省能源碳中和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宏超表示,湖南为典型的能源输入性省份,新型电力系统“双高”特性和“源网荷储”多向互动等新挑战逐渐显现,“新旧问题与挑战叠加,需要群策群力、通盘谋划、系统解决,共同研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湖南方案。”

数据显示,2022年湖南全社会用电量为2236亿千瓦时,其中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占比接近50%。在这种产业结构和用电构成下,湖南夏季和冬季、午间和晚间用电负荷较高,调峰压力较大。

因此,提升系统灵活调节能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是支撑湖南省经济持续发展、助力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

如何把研究写在三湘大地上?

对此,《报告》结合湖南实际情况,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全省调峰资源,综合考虑各调峰资源的调节性能、经济性和环境属性等对调节能力展开优化分析,并提出调节优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推动具有湖南特色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助力全省如期实现碳达峰战略目标。

比如,由于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在其大规模投运前,煤电和新型储能应承担起主要的调峰和电力保供任务。《报告》提出,在控制新增煤电装机的前提下,湖南在2030年前应加强现有煤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实现“应改尽改”,并对少量新建煤电机组配套灵活性应用,以减低调峰成本。

“这能为全国电力电量紧平衡省份的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路径参考。”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认为,湖南要重视需求侧响应的相关政策体系建设,充分调动“源网荷储”各侧需求响应的积极性,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的经济性。

来源:红网   作者:谭苏昕   编辑:肖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