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新闻

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背景下——西北地区“东产西移”与“西电东送”研讨会召开

10月22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背景下——西北地区“东产西移”与“西电东送”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主办。来自甘肃省酒泉市能源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网能源研究院、中国能源研究会、华北电力大学、儿童投资基金会(CIFF)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就西北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会上,《碳达峰碳中和下西北“西电东送”重塑研究》(下简称“电力报告”)和《促进西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与新能源就地消纳协同发展》(下简称“产业报告”)正式发布。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副主任陈丹、康俊杰各自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

两份报告分别从西北地区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跨区输送和就地消纳切入,分析预测了西北地区电力外送情况和未来的绿色效益,总结了西北产业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协同的现状、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电力报告根据情景模拟结果提出,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将带动由西向东的更大跨区通道需求,并重塑“西电东送”内涵。到2030年,西北地区电力外送规模将达到8000-9100万千瓦,到206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1.4-2.3亿千瓦,届时西北地区外送电量将达到0.68-1.1万亿千瓦时,其中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99%。在上网电价方面,西北地区平均上网电价较华北、华东和华中更具优势,远期来看,这一优势将不断加大。预计到2060年,“西电东送”每年可以给西北地区带来电价电价收益超过1000亿元,并大幅度拉动当地固定资产投资。此外,西北地区绿电外送也将带来显著的二氧化碳和重污染物减排效益,并有望助力我国电力部门提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产业报告在对西北五省份经济、能源和产业数据,以及产业碳排放结构进行梳理分析后发现,当前,碳排放总量“西移”趋势明显,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并未显著带动西北地区产业升级。参考西北地区产业发展与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协同呈现出的诸多新态势,产业报告认为,在国家区域战略、“双碳”目标等一系列顶层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下,在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背景下,包括风电、光伏产业链,以及绿氢、合成氨、钢铁、化工等能源密集型产业将在西北地区获得较大发展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将高技术产业的中低端高碳排放环节转移至西北地区,不仅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也有利于降低产业链安全风险。此外,碳双控政策和碳市场的不断完善也将推动东部产业有序西移,进而提升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水平。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表示,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西北地区能源转型和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条件都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在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进程中,如何发展好西北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新产业和新经济是政、企、学、研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努力的重点。他希望此次发布的报告能抛砖引玉,凝聚更多专家的真知灼见,为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和建议。

881d59f00fb3440f8b1abe2c35c93b5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