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非洲转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国际合作战略研究》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该报告系统梳理了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关键矿产的战略格局,深入分析了非洲在转型矿产资源供给中的核心地位,并提出了中国深化对非矿产合作的系统性战略路径。报告旨在为国家相关部门制定能源资源安全战略、推动中非高质量合作提供科学支撑与政策建议。
当前,全球正加速迈向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新型能源体系,这一深刻变革高度依赖铜、锂、钴、镍、稀土、铂族金属等八类能源转型矿产。这些矿产构成了包括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风电装备、氢能技术等清洁能源产业链的物质基础,其供应链安全已成为各国战略博弈的焦点。由于全球矿产资源分布与加工能力高度不均衡,特别是钴、铂族金属等关键资源在非洲大陆高度富集,非洲在全球绿色转型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正日益凸显。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保持产业链畅通和国际合作格外重要。他提到,中国的高耗能产业西移以及非洲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潜力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希望通过共同推进能源转型,实现绿色效益共享,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报告提到,非洲是全球能源转型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其矿产资源品位高、储量规模大且呈增长态势。其中,刚果(金)拥有全球超过54.55%的钴储量,2024年其钴产量在全球总产量中占比超75.86%,直接影响全球动力电池原料供应;南非和津巴布韦的铂族金属储量占全球储量的79.26%,在高端制造和氢燃料电池所需的催化剂原料供应中起决定性作用;几内亚拥有全球25.52%的铝土矿储量,是中国铝产业的主要进口来源。与此同时,非洲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同样巨大,为绿色智慧矿山和低碳冶炼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然而,非洲矿产资源的开发长期面临多重挑战。报告分析称,考虑到资源高度集中化带来的资源开发两极分化、加工环节缺失带来的产业链结构性断裂,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电力短缺等问题,非洲多数国家面临低端锁定困局,资源出口附加值低,难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此同时,尽管非洲国家正在通过强化本土化加工的政策导向,提升资源主权和本土制造能力,但相关政策不确定性也增加了在非投资风险,进而加大非洲矿业发展和低碳转型的资金缺口。

面对日益迫切的全球能源转型需求和更加复杂的国际贸易合作环境,中非能源转型矿产合作潜力巨大。报告主要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葛建平表示,中非在矿产资源开发合作上具有资源要素互补性、技术互补性,双方在基础设施和价值链合作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并已达成政治共识和顶层设计。未来,双方应以高质量、可持续为导向,在能源转型矿产和清洁能源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打造全球南方合作范式,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为实现这一目标,报告提出若干建议:一是构建多边绿色合作机制与战略协同体系,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构建覆盖绿色能源、数字基建与循环经济的多边合作平台,推动战略对接与机制整合。二是以绿色低碳矿山建设为核心推动低碳产业链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清洁能源供应-资源绿色开采-可持续低碳加工”的闭环产业链。三是以数字技术赋能矿山智能化与标准体系创新,整合中国在数字技术和装备制造优势和非洲矿产资源开发场景,打造贯穿勘探、开采、加工全产业链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推进非洲智慧矿山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四是创新融资机制与建设立体化能力体系,形成“公共政策引导-私营资本参与-环境效益量化”的融资闭环和“技术培训-联合研发-产业孵化”一体化人才培养网络。五是构建国际规则适配及普惠机制,推动形成兼顾资源主权、环境标准与气候责任的国际矿产治理规则,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资源治理中的话语权。六是建设区域性产业枢纽与可持续项目联动模式,构建“非洲资源开采-本地绿色加工-港口高效转运-全球终端消费”的高效产业链,探索“资源开发+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的多项目联动模式。七是在多边主义框架下构建跨区域协同网络,推动与更多国家/经济体共建“绿色能源走廊”,建立“多边技术转让平台”,倡导“包容性产业链”,实现发展红利由产业链各环节与社会各阶层共享。

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司原司长鞠建华、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原院长张新安、中非发展基金南非代表处代表康开宇、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左更出席会议并发言。
专家们表示,当前,能源转型正在从原料密集型转向材料密集型,对关键矿产的深入分析将为转型提供重要研究支撑。接下来,应进一步明确转型矿产的定义、范围、技术与需求,以便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中非合作过程中,应坚持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通过资源互补、技术互补、市场互补,构建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通过管控资源储量、供应、市场、产业和地缘政治等风险,助力非洲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总结道,能源转型的本质是资源、技术、产业的深度重构。非洲的资源潜力与中国的制造能力、绿色技术具有高度互补性。深化中非矿产合作,不仅是保障我国能源资源安全的现实需要,更是支持非洲可持续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期待这份报告能为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实践提供有益参考。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及能源矿业企业的数十名专家和资深从业者出席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