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新闻

国际能源署旗舰报告《全球能源行业2050净零排放路线图》在京发布

6月8日,国际能源署(IEA)旗舰报告《全球能源行业2050净零排放路线图》在京发布。发布会由IEA、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 (IEPKU)、中美能源合作项目 (ECP)、中国能源报(CEN) 联合主办,100人莅临现场,逾50万人观看线上直播。

IEA首席建模师Laura Cozzi、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国家能源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魏晓威、IEA署长高级顾问安丰全、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中美能源合作项目(ECP)董事会联席主席、切尼尔能源中国首席代表贾颖、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原院长谢秋野、清华大学能源与气候中心常务副院长李政、远景能源CEO&创始人张雷、IEA世界能源展望部门高级主管Timur Gül先生、美国贝克休斯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曹阳等出席会议。

国际能源署电力展望部门负责人  Brent Wanner做主旨演讲,对《全球能源行业2050净零排放路线图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

“净零排放”承压,能源产运消彻底转型在即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来,承诺实现净零排放的国家数量迅速增加,现已覆盖全球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但即便在2050年实现已有承诺,届时全球仍将排放约220 亿吨的二氧化碳。按此态势,210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约2.1°C。

虽然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但随着经济复苏,已经开始强劲反弹。“如果不及时采取行动扭转上述趋势,那么2050 年将无法实现净零排放。”

换言之,“各国迄今为止的承诺,远没有达到报告提出的2050年全球净零排放路径要求,需要各国政府大力加强并成功实施能源与气候政策。”

报告特别强调,占温室气体排放约3/4的能源领域,成为当今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危机的关键。全球要实现“2050 年二氧化碳降至净零排放”的目标,需要能源生产、运输和消费方式的彻底转型。

Brent Wanner在解读报告时指出,分阶段兑现全球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到2025年,需停止销售化石燃料锅炉,无减排措施的煤电项目不应得到获准;到2030年发达经济体应逐步淘汰无减排的煤炭,所有新建建筑都应为无碳,且做好能源普遍获取准备;到2035年,停止销售新的内燃机汽车,发达经济体整体实现净零电力;到2040年,一半现有建筑经改造实现净零,全球电力行业实现净零,逐步淘汰无减排措施的煤电和油电项目;到2050年,全球超过90%的重工业实现低排放,超过85%的建筑实现零碳,近70%发电量来自光伏和风电。

“净零”并肩高质量发展,提高能效与电气化是关键路径

报告预计,为兑现全球净零排放目标,到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比目前低8%左右,但其服务的经济规模是目前的两倍多,服务的人口比目前多20亿。

报告首先强调了提高能效,即“需要大量部署所有可用的清洁高效能源技术”对于实现全球净零排放目标的重要性。

“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提高能效,到2030年前能源强度每年平均降低4%,降低速度约为过去20年平均水平的3倍。并部署一切可用的减排措施和技术,使得来自化燃料供应的甲烷排放在未来10年减少75%。”报告说。

报告同时指出,越来越便宜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使电力在通向净零排放的赛道中脱颖而出。电气化将成为整个经济领域减排至关重要的手段。

“以电动汽车为例,到2030年,电动车在全球汽车销售中的占比将由目前的5%提高到60%以上。”Brent Wanner说。报告进一步预计,到2050年,电力将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近50%。

可再生能源大任当前,供应占比可升至2/3

净零排放意味着一方面能源部门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化石燃料消费将大幅减少。在这份报告提出的净零排放路径中,可再生能源将逐渐成为主导能源。

报告认为,未来10年太阳能和风能要迅速扩张:2030年之前,太阳能光伏每年新增装机630吉瓦,风电每年新增装机390吉瓦,增速达到2020年纪录水平的4倍。“对于太阳能光伏发电而言,这相当于未来10年每天要安装一个目前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园。”

报告进一步测算,到2050年,全球要实现净零排放,近90%的发电将来自可再生能源,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合计占近70%,其余大部分来自核电。届时,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和水能将占能源供应总量的2/3。

值得注意的是,届时化石燃料消费在能源供应总量中的占比,则将由目前的近4/5减少到略超于1/5。“在全球净零排放目标情形下,预计到2050年,对未采用减排措施的煤炭的需求将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降幅达98%;天然气需求将下降至1.75万亿立方米,降幅高达一半以上,达到55%;石油需求更将下跌至2400万桶/天,相比2020年的约9000万桶/天降低75%。”报告认为。

能源安全命题升级,国际合作亟待加强

“在2050年净零排放情形下,从现在到 2030年将是清洁能源大规模扩张的10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呈现出历史性激增的态势。”Brent Wanner说,预计到2030年,全球年度能源投资总额将猛增至5万亿美元,届时将是现在的3倍多,可推动全球GDP 增量每年提升0.4 个百分点,加速经济从新冠疫情中复苏。”

但Brent Wanner同时提醒,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与清洁能源投资猛增,以及各国兑现全球净零排放目标的行动趋于一致,由此引发的能源安全新问题已经浮现,旧问题却仍然存在。

一方面,能源转型需要大量的关键矿物,预计到2050年需求将增加6倍,无疑将引发新的能源安全关切,且极有可能推高转型成本;另一方面,随着以化石燃料为主要动力的常规灵活性电源减少,加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快速提升,如到2050年,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将比2020年增加3倍,无疑将为未来能源系统带来新的安全风险。此外,未来如何确保以可承受的价格,安全稳定供应能源和能源相关关键商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也将愈发凸显。

“国际合作对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至关重要。各国政府力求仅在本国实现净零排放并不够,还需要通过协调的行动来应对全球挑战。否则到 2050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难以实现净零。” 报告认为。


链接:

关于国际能源署(IEA):成立于1974年11月,总部设在法国巴黎。IEA是全球能源对话的核心,通过广泛的出版物提供权威分析。包括开展广泛的能源研究并出版刊物,向公众提供权威的能源分析,如旗舰报告世界能源展望和国际能源署市场报告;开展数据统计汇编,如世界主要能源统计和月度石油数据服务;开展一系列能力建设相关工作,包括培训、研讨会、演讲等。IEA有30个成员国,8个联盟国。国际能源署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始于1996年,此后双方合作涵盖众多领域。2015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国际能源署的联盟国。

2017年2月,国际能源署与中国国家能源局正式在北京成立了国际能源署中国合作办公室。

关于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IEPKU):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是北京大学独立科研实体机构。研究院以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能源领域国际前沿科学问题,聚焦制约中国能源行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按照“需求导向、学科引领、软硬结合、交叉创新、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宗旨,推动能源科技进展,促进能源清洁转型,开展专业及公众教育,致力于打造国际水平的能源智库和能源科技研发推广平台。北大能源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能源战略与政策、智慧能源、页岩油气、地热、新能源及能源国际合作等领域,初步形成了软硬结合的学科特色。已经开展了碳中和与能源转型路径、油气清洁勘探开发技术、智慧油田、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政策、全球能源治理等研究。逐步搭建了以院士、教授、研究员、兼职教授、特聘研究员及博士后、博士等中青年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

关于中美能源合作项目(ECP):中美能源合作项目于2009年9月由24家美国能源企业通过政府官方对话发起成立的一家非盈利的政企合作伙伴平台。ECP自成立之初就得到了中美两国政府的正式认可和支持,特别是中国国家能源局、中国商务部以及美国商务部、美国能源部和美国贸易发展署五大政府部门签署了支持中美能源合作项目(ECP)的谅解备忘录。ECP作为紧密联系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桥梁一直致力于促进两国在能源、能效和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市场开发和商业合作。

关于中国能源报(CEN):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与国家能源局合作创办的第一份能源产业经济类报纸。成立10余年来,中国能源报已成为能源行业的首屈一指的行业传媒平台,以其无可比拟的权威性、可读性、影响力,成为国内外能源领域客户在中国进行宣传的最有力的合作伙伴。同时,顺应媒体发展新形势、新业态,中国能源报积极发力全媒体平台矩阵建设,已形成涵盖一报两网两微一端一智库和人民信产(天津)有限公司、上海兆畅会展有限公司、大唐风韵(北京)影视有限责任公司3家分公司在内的融合性全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