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新闻

国际能源署报告发布会《满足2030年中国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在京发布

b9381085071549e0a585df6f3fa56a20.jpg    



12月1日,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联合国际能源署、能源基金会和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在北京共同举办《满足2030中国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报告发布会北京大学等多家媒体平台线上同步进行了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十万人次。






Part 1 开幕致辞


在开幕致辞环节,国际能源署能源市场和安全司司司长Sasamori、能源基金会总裁办公室主任辛嘉楠女士分别进行了致辞,介绍了灵活性资源利用、清洁能源转型的意义及各自工作开展情况,对今后合作愿景进行了展望。

ef976a6c9f124243899ec1ffd8c864be.jpg      




Part 2 报告发布


来自国际能源署的可再生能源整合与电力安全部主任Hevia-Koch和能源分析师白恺蜜分别从供需和市场的角度对《满足2030中国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进行了总结分析。


Hevia-Koch指出,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部署速度上屡破纪录,但也面临显著的灵活性挑战。报告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提升系统灵活性。Hevia-Koch强调,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和中长期合同的协同发展是释放灵活性资源的核心。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的现货市场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各地市场运行效率仍存在差异。需要更好地适应太阳能发电高峰和低谷期间的供需波动。为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市场设计,强化动态价格信号,引导灵活性资源高效利用。此外,零售市场的灵活性潜力巨大,通过动态电价和分时电价等政策设计可以有效激励用户调整用电行为,为系统灵活性提供支持。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他认为中国的电力市场改革不仅需要解决当前的市场壁垒,还要鼓励更多资本和技术进入市场。


白恺蜜进一步分析了报告的关键发现,重点探讨了阻碍中国灵活性资源释放的市场壁垒及其解决方案。她指出,中国目前的电网调度和电力市场存在多个障碍,例如省际之间的协作不足、过于僵化的长期电力合同等。这些都限制了非化石能源的潜在灵活性的发挥。报告指出,如果这些障碍得以消除,到2030年中国短期灵活性需求的60%可以由非化石能源满足。然而,由于当前地方保护主义和不统一的政策框架,灵活性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对此她建议,通过加强现货市场的区域协调,优化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提升市场耦合程度,可以极大地改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白恺蜜强调了零售市场改革的重要性。她指出。可以通过设计更具激励性的合同机制,鼓励用户参与需求侧响应。

a50e1dc18bf9461aa3e8ab79f8e60956.jpg        




Part 3 圆桌要点


 在圆桌讨论环节,国家电投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裴善鹏、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王耀华、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能源治理中心副主任戴璟中电联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晶杰4位专家对《满足2030中国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报告内容进行简要评论,认为这项研究在找准问题、定量分析、提出中肯建议等方面使人印象深刻,同时也分别针对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和建议分享了富有建设性的观点。


 来自国家电投经济技术研究院的裴善鹏副院长指出,报告对中国电力系统的分析切合实际,其关于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议尤为深刻。他强调,电力现货市场是推动中国电力改革和实现系统灵活性的基础。然而,目前只有少数省份(如山西、山东等)开展了现货市场试点,运行经验尚浅,盈利模式尚不成熟。裴善鹏提出,完善市场机制是吸引资本、激励火电厂进行灵活性改造以及促进新型储能技术发展的核心。他分享了山东省在储能和虚拟电厂领域的创新实践,例如通过市场机制让储能实现盈利,以及虚拟电厂首次进入现货市场为全国提供示范。他认为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大现货市场的覆盖范围,并通过政策激励释放北方地区风电光伏的灵活性潜力。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王耀华从电力技术和市场机制出发,分析了灵活性资源开发的挑战与前景。他指出,煤电、水电和储能是当前中国灵活性资源的三大支柱,其中煤电在系统灵活性中仍将扮演重要角色,但需加快从传统发电向灵活性服务提供者的转型。他强调,储能技术需要在成本和效率上实现突破,辅助服务市场则应为其创造更多的经济激励。此外,他特别提到电网在灵活性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例如跨区域调峰和智能配网的优化。他还分享了国网在车网互动(V2G)技术上的试点成果,认为通过电价机制引导有序充电,可以有效释放电动汽车作为储能单元的潜力。他认为未来需要加强发电侧、负荷侧与电网之间的协同创新,形成完整的灵活性生态体系。


  来自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能源治理中心的戴璟副主任结合研究院的工作经验,分享了她对报告的见解。她指出,灵活性资源的充分利用需要依赖于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例如,通过虚拟电厂实现对分布式储能、光伏、电动汽车的实时调控,可以显著提高灵活性资源的利用率。她还提到,江苏省某工业园区通过数字化技术优化生产与电力消耗的协同管理,成功为系统提供了调节能力,这表明数字化技术在提升需求侧响应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此外,随着算力中心耗电量的增加,如何协调算力负荷与电网调度也是值得关注的新课题。她认为,中国需要在技术应用和政策设计方面实现协同创新,探索更高效的灵活性资源开发模式。


 中电联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晶杰从政策与规划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报告中对于灵活性资源的系统性分析的亮点。她认为中国各省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电力市场成熟度上差异显著,因此因地制宜地制定灵活性政策是必要的。她强调,报告对需求侧响应的定量分析极具指导意义,例如分布式光伏的推广和居民端灵活性资源的利用。张晶杰还强调,目前中国的跨区域电力交易机制尚不完善,省际协调和统一市场顶层设计是未来的重点方向。她呼吁通过容量市场、电价机制和辅助服务市场的联动改革,为多元化灵活性资源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bbb4585ee15042ff8a00dda46f4930ac.jpg      




Part 4 闭幕致辞


在闭幕致辞环节,国际能源署署长高级顾问杨珺、能源基金会清洁电力项目主任张永平对会议进行回顾,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设想。发布会还安排现场嘉宾提问互动,就《满足2030中国电力系统灵活性需求》报告的核心内容、现场专家观点释疑解惑,更好地实现了思想交流、信息互通、共识凝聚。

1b8303caebc14d8c9f1aca4d2a81458d.jpg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