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下午,《2023世界能源投资》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大学举办。此次会议由国际能源署与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能源基金会共同主办。北京大学、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网等多家媒体平台线上同步进行了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十万人次。
报告要点
国际能源署首席能源经济学家Tim GOULD分享了《2023世界能源投资》报告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在经济增长、化石燃料价格上涨、政策支持等多种因素推动下,清洁能源投资始终保持强劲增长。预计2023年全球能源领域投资额将达到2.8万亿美元,其中超过1.7万亿美元为清洁能源能源投资,包括可再生能源、电动车、核能、电网、储能、低排放燃料、能源效率改善和热泵等。同时,清洁能源与化石燃料投资的差距正在扩大。五年前,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投资比为1:1,如今这一比例已扩大至1.7:1。与此同时,太阳能投资将会在2023年首次超过石油生产投资。
化石能源方面,预计2023年将会有超过1万亿美元投向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等传统能源。其中,上游石油和天然气投资将增长7%,但仍未恢复至疫情前的2019年水平。由于燃料价格上涨,2022年许多化石燃料生产商实现了创纪录的利润,但这些现金流的大部分已经用于股息、回购股票和偿还债务,而不是再投资于扩大传统能源供应。
清洁能源投资虽然增长强劲,但极不平衡。2021年-2023年,90%以上的清洁能源投资来自于发达经济体和中国。如果其他地方的清洁能源转型不加速进行,全球能源可能面临新的不平衡发展。同时,印度的太阳能投资、巴西和中东部分地区的可再生能源投资也有所增长。
清洁能源投资中最大的短板存在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主要的制约因素包括政策框架和市场设计不明确、电网等基础设施薄弱、利率等资本成本高等。在这些地区,由于清洁能源投资回报率低,私人投资涉足意愿低,因此需要国际社会更加努力,才能推动清洁能源发展。
圆桌要点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高级顾问谢秋野组织了圆桌讨论。与会嘉宾针对IEA的《2023世界能源投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并围绕能源投资与全球能源转型发表了宝贵的见解。
来自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的副院长崔莹简要介绍了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并强调了其对于清洁能源发展的推动作用。崔莹指出,从体系建设来看,中国的监管机构已出台绿色金融相关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例如银行业绩考核,以及财政补贴等,奠定了绿色金融体系的基础;从工具设计看,包括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金融债券在内的绿色金融工具,也从金融优惠方面保障了清洁能源项目的发展;除此之外,如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融资租赁、清洁能源的绿色保险、可持续挂钩债券等绿色资产证券化的设计,也将进一步推动企业低碳转型。
汪申作为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特邀高级研究员,对TimGOULD的报告进行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三点意见:一、报告提出的清洁能源投资与传统化石能源投资比例1.7:1.1,是未来能源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二、能源价格是影响能源投资的关键因素,2022年传统化石能源投资再次增长,油气公司投资收入的50%左右回馈股东,这是能源价格上涨产生的结果,应高度关注。三、未来应重点研究能源价格和碳价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其与清洁能源投资和传统能源投资比例的关系。
来自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能源战略官员黄薇强调了四个方面的重要信息:第一,虽然发展中国家是未来能源需求增长的中心,2022年仅有10%的清洁能源投资流向了除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第二,近两年,由于融资成本和政府负债等原因,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电网投资呈下降趋势,值得警惕。第三,新兴经济体在能源效率投资方面仍存在巨大缺口,要实现零碳目标,需要新增至少十倍以上的投资额。第四,清洁能源投资存在项目可盈利性弱,项目资金与项目结构不匹配,政府平衡协调作用不足等问题。
李鹏作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副主任,分享了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现状,介绍了国家电投发展方向。一、近6个月以来,中国光伏组件、储能电池价格、中国海上风电整机招标价格保持下行趋势,清洁能源发展成本进一步下降。但产业发展红利尚未有效地传递到用户侧。未来的发展关键是电力系统架构的重构和体制机制的突破。二、国家电投近年来致力于推动全方位能源转型的经济社会整体方案,推动建设包括绿色建筑、绿电交通、绿色农业、绿色生态在内的新型能源系统。
最后,国际能源署能源与投资政策分析师Emma GORDAN分享了非洲的能源投资机遇与挑战。她指出,非洲蕴藏了丰富的能源资源,但是缺乏足够资金支持,尤其是能源资产、能源可获得性方面项目,仍然有较大的资金缺口。除了债务投资之外,包括优惠金融(concessional finance)和混合金融(blendedfinance)在内的创新金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