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北京大学将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地震学会共同承办第十七届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该赛事是国际地球科学教育组织举办的一项面向全球中学生的奥林匹克竞赛,致力于选拔并培养一批热爱地球科学的优秀中学生,为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后继人才。这也是中国大陆高校首次承办该赛事。
为助力北京大学“学科质量年”,积极营造地球与行星科学文化氛围,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助推地球与行星科学人才培养,在第55个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以承办国际重大赛事为契机,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拟于4月20日至4月26日举办第二届地球与行星科学文化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突出的主题活动。
地空学院特联合党委宣传部推出“地球与行星科学文化周”专栏,介绍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在党的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举措、重大进展,介绍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的相关情况,营造地球与行星科学文化周氛围,推进地球科学的科普事业,弘扬地球与行星科学文化,助推地球与行星科学人才培养。
今年夏天,第17届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将在北京大学举行。届时,五湖四海热爱地球科学的青少年们,将齐聚燕园,“坐地日行八万里”,探宇宙之无穷,识天地之有数。
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是什么?主要考察哪些内容?中国学生过往在这项赛事上的战绩如何?北京大学为了举办这场国际赛事,又做了哪些准备?带着这些疑问,北大新闻网记者和中国科学院院士、2024年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教授聊了聊。
金之钧院士
什么是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
提及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大家总会想到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这些学科上的天才少年们。其实,自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于东欧,这项面向世界青少年的学科知识竞赛,经过60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包含了15个学科门类。甚至,折纸,也是其中的一个竞赛项目。
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Olympiad,IESO)是由国际地球科学教育组织(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Education Organization,IGEO)举办、面向全球中学生的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目的是为了提高全球地球科学教育水平、提升公众对地球科学的关注度。首届竞赛于2007年在韩国大邱市举行,此后每年举行一次。每年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中学生参赛,迄今已成功举行了16届。
什么是地球科学?在金之钧眼中,这是一门研究地球系统无穷奥秘的学科。作为七大基础学科之一,地球科学覆盖了从地球深处的岩石圈到遥远宇宙中的行星科学,从古老生物的演化到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地球科学这个名词听着很宏大,实际上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在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金之钧介绍道。
金之钧院士工作中
金之钧告诉新闻网记者,虽然地球科学意义重大,但在大众的眼中,这是一门实打实的冷门学科。社会认知与其重要程度之间的不成正比,让他焦心不已:“北京大学的地质学类专业(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类专业(地球物理、空间科学与技术)、大气科学等专业常年面临着一志愿生源较少等困难,这对我们的后备人才培养造成了较大挑战。”因此,金之钧认为国际奥赛的举办对地球科学的普及很有意义,他希望能够通过比赛,吸引更多的中学生接触和了解地球科学,“我相信,孩子们只要能有机会接触到地球科学,他们一定会被大自然伟大的力量所吸引”。
竞赛的考试内容覆盖了地球科学的全学科,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海洋、空间与天文、环境等。此前,考试的难度大概涉及到大学地学类专业二年级的水平,近年来则更加侧重考察考生的数理基础水平和对地球系统的总体认识。“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考试,选拔一批数理基础扎实、热爱地球科学的好苗子,把他们作为未来地球科学的领军人才来培养。”金之钧解释道。
金之钧院士工作中
IESO在中国
金之钧回忆称,中国大陆最开始加入到IESO是在2016年。2017年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面向全国重点中学选拔了一批优秀中学生参加“第一届中学生地球科学冬令营”活动,吸引了1200余名学生报名。经过层层选拔,最终4名学生脱颖而出,组成国家队,在次年法国尼斯举行的总决赛中获得了三金一银、团体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
2018年起,中国地震学会牵头成立了“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Chinese Earth Science Olympiad,CESO),开展面向全国的中学生地球科学奥赛活动。吴泰然教授等多名北京大学地空学院的老师进入了考试委员会,负责出题工作。目前奥赛采用全国预赛、决赛两级赛事的方式,选拔学生组成国家集训队、国家队,参加最终的国际奥赛。2021年以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加入主办单位行列,CESO进一步扩大了赛事组织规模,吸引了更多对地球科学感兴趣的中学生和学校参与进来。
虽然IESO进入中国大陆的时间不足10年,但中国大陆学生在竞赛上取得的成绩却可圈可点。“这些年来,参加竞赛的中国大陆学生展现了非常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和强大的计算能力,这和任何国家的学生相比都毫不逊色。”金之钧对孩子们的闪光点不吝赞美,“这说明,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还是很棒的”。
金之钧院士
不过,金之钧觉得,IESO不仅仅是一次比赛,一场考试,更是一个国际交流的绝佳窗口。赛事期间会举办很多国际学生进行交流合作的活动,孩子们应该抓住这样难得的交流机会,勇敢展示、表达自己。
“中国的文化传统讲求谦虚,但在现代社会,过分谦虚也会让我们失去很多相互了解的机会。”金之钧希望孩子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和表达能力,尝试着去敞开心扉,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这些交流,不必局限于学科知识和技能,方方面面的都行。比如,中午带别的国家的朋友去食堂吃饭,介绍我们国家的特色美食。晚上学习结束后,让他们带你去尝试体验一项新的运动。”金之钧如是说。
这些年,通过国际奥赛这一形式确实选拔出不少聪明又有热情的孩子,投身到地球科学的研究中去。金之钧表示,国家集训队选拔的学生大部分在进入大学后都选择了地球科学类专业,也有中学生通过参加地球科学竞赛,成功入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顶尖学府的地质学专业。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还作为发起单位,成立“全国中学生地球与行星科学拔尖人才培养联盟”,邀请了国内35所著名高校和多家重点中学一起参与进来,做好地球科学“中学—大学”的衔接工作。以该联盟为平台,促进中学地球科学的普及,让大学老师更加深入地参与中学地学科普的工作,更加有效地培养和选拔一批热爱地球与行星科学的拔尖人才。
“但是,地球科学竞赛目前确实无法像数理化这些学科一样,给予获奖者一些升学上的实惠,比如进入国家队便可以获得国内名校的保送或者高考加分。”金之钧对此颇为遗憾,但他同时表示,这一问题已然得到业内的重视,未来他们会致力于推动建立一个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这样也更有利于推动地球科学学科的人才培养”。
金之钧院士指导学生
共同成为蓝色星球的守护者
今年,北京大学将举办第17届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这对金之钧来说,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今年是北京大学的‘学科质量年’,而这次竞赛又是国际地球科学奥赛首次在大陆高校举办,对于我们学校以及地球科学学科来说,都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
金之钧透露道,北大为举办这项国际赛事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学校非常重视这项竞赛,已经成立了以龚旗煌校长为名誉主席的竞赛委员会。学院在竞赛组织机构、赛事安排、野外考点踏勘、纸考改制为机考等方面,都做了充足的工作。在3月底,两位IGEO主席到访北大,视察相关准备时,也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今,北京大学和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已然可谓是“万事俱备”,只待全球各地怀揣着热情的少年们,来点亮这颗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的未来。金之钧欣喜于孩子们对地球科学的热情,他衷心祝愿每位参赛同学都能在即将到来的竞赛中展现出最佳状态,“不仅是为了赛出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深化对地球科学这一宏大而精彩领域的理解与热爱。我希望大家把竞赛看作一次学习的旅程,无论结果如何,所经历的过程——每一个实验、每一次观测、每一次地质考察,都将成为你们宝贵的财富”。
金之钧院士工作
在此,金之钧寄语青年学子们,抱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探索未知,并积极地寻找答案。具体到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上,他希望孩子们可以尽早培养跨学科的思维。因为,地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与物理、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记住,每一位地球科学工作者都是这个星球的守护者。地球科学的研究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地球未来和人类福祉的贡献。在这一领域,你们有机会了解气候变化、发现自然资源、预测自然灾害,甚至参与保护地球这个唯一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理解这个美丽而复杂的世界,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金之钧热切期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