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能源转型要闻】
欧盟提出温室气体减排新目标
新技术或可帮助航运业大幅减少碳排放
碳抵消和CCUS市场或保持高速发展
《世界能源统计2025》要点
【油气要闻】
欧佩克依然看好长期石油需求
今明两年石油供应增长将超过需求增长
美国油气证实储量下降
【新能源要闻】
绿氢仍需大量基础设施投资
【能源转型要闻】
l 欧盟提出温室气体减排新目标
近日,欧盟委员会提议修订《欧洲气候法》,设定到2040年温室气体净排放比1990年减少90%的新目标。该目标基于2024-2029政治指导方针,并在原2030年“至少减少55%”法律约束目标基础上提出,旨在为投资者和企业提供明确预期,推动创新、工业竞争力与能源安全。新提案考虑了当前经济、安全及地缘背景,与《欧盟竞争力指南针》《清洁工业协议》和《可负担能源行动计划》保持一致,强调以务实、灵活的路径实现脱碳。欧盟仍致力于2050年气候中和。根据最新民意调查,欧盟公民广泛支持气候行动。提案基于深入的影响评估,并参考IPCC与欧盟气候科学咨询委员会的建议,同时广泛听取成员国、议会、公民社会与公众意见。为提高成本效益与公平性,未来立法将考虑更大灵活性,包括2036年起有限使用高质量国际碳信用、将永久性碳移除纳入欧盟碳市场,以及跨部门的减排抵补机制。欧盟委员会还同步推出“清洁工业协议”首批行动的传达文件,并建立新的国家援助框架、推动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简化,以及建议通过税收激励措施支持清洁技术投资,能源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推广、工业脱碳银行试点、化工行业行动计划等也将协同推进,确保向净零经济过渡。
信息来源:欧盟 2025年7月2日 毕云青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5_1687
l 新技术或可帮助航运业大幅减少碳排放
航运业碳排放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超过了航空领域,被视为迫切需要减排的行业之一。在业内将长期减排希望放在可持续燃料、氢燃料电池和超大型电池上时,一家英国初创公司Seabound的紧凑式碳捕集装置使得短期内降低航运业碳排放成为可能。该装置可以安装在船舶排气管处,几乎不占用甲板空间,并通过尾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生石灰反应生成碳酸钙的过程将碳“锁住”。生成的碳酸钙可以随船储存,并在抵港后卸下,既可作为高纯度石灰石出售,也可以重新分级为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并将生石灰用于其它船只或下个航程。目前的测试结果显示,该装置的碳捕集率为78%、硫捕集率超过90%,原型机的二氧化碳捕集量为1吨/日。该团队正在对其作进一步改进,希望将碳捕集率提高到95%,然后是实现规模化。
信息来源:油价网 2025年7月6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l 碳抵消和CCUS市场或保持高速发展
知名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近日发布研究报告称,全球碳市场正迎来变革性增长,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和碳抵消已经成为脱碳努力的关键战略领域,预计到2050年,全球碳捕集能力将增长28倍,达到20.61亿吨/年,碳封存能力也将出现类似增长,仅针对点源排放的投资就将高达1.2万亿美元,碳抵消市场也将走向成熟,交易量将增加6倍,平均价格将提高5倍以上,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美元;CCUS与碳抵消相互协同,可以为企业提供全面解决碳足迹的工具包,重塑企业的可持续性战略,将在气候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伍德麦肯兹认为,蓝氢将在2035年之前引领CCUS需求增长,使其保持对绿氢的替代能力;尽管面对高成本压力,但亚太地区新的燃煤电厂和钢铁厂仍在推动CCUS;水泥和炼油行业则因为减排压力大和替代方案有限,不得不投资CCUS。净零目标下,大部分公司选择综合利用CCUS技术和碳抵消,而且后者具备灵活性和即时可用性,对那些难以减排或不可避免产生排放的领域尤为重要。伍德麦肯兹称,碳抵消价格上涨有助于增强CCUS行业的商业可行性,减少对政府补贴的依赖,推动其在2035年之后被快速采用。不过伍德麦肯兹同时警告称,将以上预期变成现实面临短期障碍,包括提高抵消质量、明确使用案例、政府支持、扩大碳移除技术规模等,特别是CCUS,至少在在未来10年内需要政府的持续支持。
信息来源:伍德麦肯兹 2025年6月23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l 《世界能源统计2025》要点
能源研究院(Energy Institute,EI)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2025》显示,2024年,全球能源需求增加2%、达到历史新高,尽管风能和太阳能增幅接近能源需求总量增幅的9倍,化石能源需求依然保持了1%以上的增长、其中天然气需求增幅高达2.5%,碳排放增加了1%、是连续第4年增长,能源转型虽然仍在推进,但无序性也更加明显。该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1.石油依然是最大的能源来源,约占全球需求总量的34%,虽然石油需求增幅放缓至0.7%,但需求量仍首次突破1.01亿桶/日;经合组织(OECD)石油需求保持在4500万桶/日,非经合组织增长了70万桶/日,非洲(2.5%)和中东(1.6%)增幅最大,中国石油需求下降了1.2%;从产品类型看,燃料油和柴油需求分别下降了2%和0.5%,航煤、汽油、乙烷及LPG需求分别增加了40万桶/日、30万桶/日和40万桶/日;美国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占总产量的20%,相当于沙特和俄罗斯之和。
2.全球天然气产量增至4.12万亿立方米,美国、俄罗斯、伊朗和中国是前4大产气国,约占总产量的53%;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长了1010亿立方米,约占能源需求总量的25%;从地区来看,除非洲外,其他地区的天然气需求均有所增长,其中,亚太增幅最大、为420亿立方米(约三分之二来自中国),独联体和北美分别增加了220亿立方米和150亿立方米,欧洲小幅增加了60亿立方米。
3.亚太地区煤炭需求约占全球的83%,其中约三分之二来自中国,印度的煤炭需求增加了4%,经合组织煤炭需求下降了4%、但低于近10年约6%的年均降幅;欧洲煤炭需求量下降了7%,煤炭对能源消费的贡献首次低于核能;生产方面,亚太地区煤炭产量继续超过需求,2024年产量比需求量高出6%,创历史新高。
4.近10年,全球电力需求年均增长2.6%,约为能源需求总量增速的2倍;2024年,亚太电力需求增长约5%、达到16132太瓦时、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52%,北美和欧洲电力需求分别增加了2.2%和1.5%、共9514太瓦时、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30%;从来源看,2024年除石油外,其他来源的发电量均有所增长,其中,风能和太阳能贡献了全球发电增量的53%,包括水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全球电力供应中的占比达到了32%,天然气发电量增长了2.5%(172太瓦时),煤电增加了1.2%、达到10613太瓦时、仍是最大的电力来源;近10年,中国的煤电装机占比从70%下降到58%,印度则一直保持在75%左右;电网级电池储能规模在2024年增加了113%,达到126吉瓦,其中中国处于领先地位、贡献了增量的67%,目前中国拥有全球60%的电池储能规模,其次是美国(20%)和英国(5%)。
5.风能和太阳能在全球发电总量中的占比从13%提高到15%,这二者近10年发电量增长了4倍,其中55%为风电、45%为太阳能;亚太是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增长最快的地区,2024年增加了399太瓦时,其中中国对亚太和全球增量的贡献分别为91%和57%;全球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分别达到1865吉瓦和1135吉瓦,中国约占全球风能和太阳能装机的47%、相当于美国和欧洲总和的2倍;欧盟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占比达到了28%,首次超过煤电。
6.水电仍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来源,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4%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的45%;核电增长了3%,约占全球能源需求总量的5%,其中三分之二的增量来自法国和日本;生物燃料需求增长了3%,达到220万桶油当量/日的历史新高,亚太增幅最大(4.7万桶油当量/日),其次是北美(4.2万桶油当量/日);印度和印尼约占亚太生物燃料需求的63%,其中印尼以19.4万桶油当量/日的需求量水平成为仅次于美国(89.9万桶油当量/日)和巴西(43.2万桶油当量/日)的全球第三大生物燃料消费国;欧盟生物燃料需求量下降了11%,主要受生物柴油需求下滑15%影响。
7.全球碳排放增长了约1%,达到40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历史新高;2010年以来,可再生能源和核能避免了约1090亿吨与能源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大约相当于2024年全球总排放量的2.5倍;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是印度;美国碳排放连续第2年下降,比2023年水平低0.7%;欧洲的排放量则连续第6年下降,比10年前低近16%。
8.2024年,全球稀土产量增加了3.2%,中国依然保持主导地位,约占全球总产量的71%和总储量的48%;锂产量增长了16%,智利继续保持第二大锂生产国地位,约占全球总产量的23%;价格方面,2024年全球关键矿产价格平均下降了16%,其中碳酸锂、天然石墨和钴的降幅最大,分别为69%、26%和23%。
信息来源:Energy Insitute 2025年6月26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www.energyinst.org/statistical-review
【油气要闻】
l 欧佩克依然看好长期石油需求
欧佩克在其最新发布的《世界石油展望2050》中再次上调对全球长期石油需求量的预期,预计到2050年将增长近19%,达到1.23亿桶/日,但下调了未来4年的石油需求预期,原因是中国石油需求放缓,其中,2026年全球石油需求从1.08亿桶/日下调至1.063亿桶/日,2027年从1.096亿桶/日下调至1.079亿桶/日,2028年和2029年分别从1.11亿桶/日和1.123亿桶/日下调到1.098亿桶/日和1.116亿桶/日。欧佩克将其上调全球长期石油需求的原因归结于经济持续扩张、人口增长、城市化加速以及人工智能等高能耗行业快速发展,此外,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也将推高化石能源,特别是油气需求。非经合组织是中长期石油需求增长的主力,到2050年将增加近2800万桶/日,2240万桶/日来自印度、其它亚洲国家、非洲、中东,其中印度的贡献将达到820万桶/日,经合组织国家石油需求则将减少850万桶/日。欧佩克称,公路运输、石化行业和航空业将成为推动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2024年,交通运输行业占全球石油需求的57%以上,预计在整个预测期内将保持这一比重,石化行业的需求预计将增加470万桶/日。与此同时,欧佩克再次强调需要增加对油气行业的投资以确保满足需求,并且将需要的累计投资额从17.4万亿美元上调至18.2万亿美元。
信息来源:The National News 2025年7月10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l 今明两年石油供应增长将超过需求增长
国际能源署(IEA)在其最新发布的《石油市场月报》中表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已经从一季度的110万桶/日大幅放缓至55万桶/日,新兴市场需求尤为疲软,预计2025年石油需求将仅增长70万桶/日,是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剔除2020年新冠疫情特殊时期),2026年将增长72万桶/日。供应方面,6月份环比大增95万桶/日,达到1.056亿桶/日,主要来自沙特;预计2025年全球石油供应将增长210万桶/日、达到1.051亿桶/日,2026年再增加130万桶/日,其中非“欧佩克+”的贡献分别为140万桶/日和94万桶/日。6月份,全球炼厂加工量环比增加170万桶/日,7-8月份将再增加200万桶/日,季节性加工峰值将达到8540万桶/日,预计2025年和2026年全球炼厂加工量将分别增加50万桶/日和46万桶/日,年度加工量分别为8330万桶/日和8380万桶/日。就库存而言,5月份,全球可观测的库存量激增了7390万桶,达到78.18亿桶,主要来自经合组织(OECD)的成品油库存和非经合组织的原油库存,其中原油库存已经连续4个月增加,主要在来自中国;6月份的初步数据显示,全球库存继续增加,主要来自海上浮舱和非经合组织国家。
信息来源:IEA 2025年7月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www.iea.org/reports/oil-market-report-july-2025
l 美国油气证实储量下降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发布的储量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美国原油(含凝析油)和天然气证实储量分别较上年度下降了3.9%和12.6%,但产量分别增长了7.8%和3.4%。原油方面,证实储量从2022年的483亿桶降至464亿桶,其中,北达科他州同比降幅最大、为12.3%(6.11亿桶),其次是阿拉斯加州(11.4%、3.84亿桶),新墨西哥州是为数不多储量出现增长的州、增幅为6.1%(3.8亿桶)。天然气方面,证实储量从2022年的691万亿立方英尺降至603.6万亿立方英尺,是2020年以来首次下降,阿拉斯加州降幅最大、为22.7%(28.5万亿立方英尺),其次是得克萨斯州(12.6%、21.4万亿立方英尺),蒙大拿州的天然气证实储量则出现了11.2%(700亿立方英尺)的增长。EIA的历史数据显示,美国油、气储量均在2022年达到峰值,当时原油和天然气证实储量分别增长了9%和10%,得克萨斯州和阿拉斯加州分别是油气储量增幅最大的州、分别增长了9%(17亿桶)和15%(25.4万亿立方英尺),加利福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分别是油气储量降幅最大的州,分别下降了13%(2.25亿桶)和0.6%(6520亿立方英尺)。
信息来源:Rigzone 2025年6月30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新能源要闻】
l 绿氢仍需大量基础设施投资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近日发布《绿氢及其相关商品贸易潜力》报告,基于成本优化方法,评估了到2050年绿色氢气及其衍生商品(如绿色氨、电子甲醇和直接还原铁)的全球贸易经济潜力。研究纳入35个地区,考虑了可再生能源潜力、基础设施成本以及商品特定的技术限制,构建了“相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情景”和“差异化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情景”两种融资设定。在统一融资成本下,拉美、中东、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因自然资源丰富而成为主要出口地区;而在根据国家实际融资条件设定的情景中,澳大利亚、中国和美国则表现出更强的出口潜力。无论融资成本如何,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韩国等资源相对有限的地区预计将通过进口满足部分需求。研究预计,至2050年,不同绿色商品的贸易占比各异,氨为30%、绿色甲醇为18%、氢为14.4%、氢基直接还原铁(DRI)为14%。由于绿色商品在运输和效率上的优势,它们预计将占到绿氢等量贸易总量的73%-80%。实现这一潜力将需要全球氢能价值链的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投资达2.49万亿美元,包括4.7 TW的可再生能源装机、2.1 TW的电解槽以及0.9 TWh的电池储能。此外,研究强调,推动全球绿色氢能贸易发展不仅依赖自然资源禀赋和成本优势,更需协调政策、标准认证制度和国际合作。各国在制定氢能发展战略时,应将基础设施投资与电气化、能源可及性和基本服务相结合。绿氢贸易不仅是实现脱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也为能源转型和经济多样化提供了新机遇,帮助各国提升能源安全,推动公正和包容的全球能源未来。
信息来源:IRENA 2025年7月 毕云青 供稿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