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能源转型要闻】
政策和经济是大型银行放弃净零目标的主因
矿业公司尝试对废弃矿山进行再开发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持续下降
壳牌取消荷兰生物燃料项目
【油气要闻】
美国页岩油气行业进一步集中
中东正在改写全球成品油定价机制
【新能源要闻】
电池储能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新型材料或可颠覆储氢技术
【能源转型要闻】
l 政策和经济是大型银行放弃净零目标的主因
2021年,包括摩根大通、花旗、汇丰、富国、高盛、巴克莱在内的金融巨头相继加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发起的“净零银行联盟(NZBA)”,承诺逐步退出煤炭、油气等高排放行业融资,到2050年将贷款和投资组合的排放降至净零,曾被誉为全球经济脱碳的里程碑。但2025年的形势发生突变。根据环保组织雨林行动网络(Rainforest Action Network)数据,全球最大的化石燃料融资者摩根大通在其最新气候报告中删除了针对油气行业2030年减排目标的表述;花旗也修改了政策,称将采取“逐个客户”原则,而非行业整体限制;富国银行则以“监管不确定性”为由,无限期推迟2030年净零目标;巴克莱因投资者与英国政界双重压力,索性取消了2030年能源行业排放强度目标。政策和经济因素是金融机构改变气候政策的主要推手。在美国,共和党称银行的气候政策涉嫌串通限制化石燃料贷款而触犯反垄断法,得克萨斯、佛罗里达、西弗吉尼亚等州已通过或提出法案,禁止州政府与被认为“抵制”能源公司的金融机构开展业务,这给银行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损失。彭博社的数据显示,被得州等州列入黑名单后,相关银行在市政债券承销业务上已损失数十亿美元。在欧洲,银行面临的是另一种但同样巨大的压力。英国推迟燃油车销售禁令,向化石燃料产业释放出立场软化信号,并且修改或取消了多项关键绿色政策;欧盟虽然仍维持“绿色协议”框架,但能源价格上涨和通胀已让政客对任何可能进一步加重家庭负担的政策心生警惕,多个欧盟成员国正在游说,要求削弱下一阶段气候监管,其中就包括针对银行的规则。除此之外,当前可再生能源项目饱受供应链延误和成本上升困扰,向油气公司放贷再次变得利润丰厚。英国《金融时报》数据显示,2024 年传统能源贷款的回报率比可再生能源高近300个基点。在此背景下,一些银行家私下表示,激进的脱碳目标已不符合商业逻辑。一些活动人士则认为自愿承诺已经失败,呼吁监管机构介入,强制实施与气候相关的放贷限制。但在当前环境下不太可能出台强制性规定。美国证交会2024 年 3 月敲定了气候信息披露规则,其中并未要求银行将贷款组合与净零目标对齐。欧洲央行也就气候风险发布了指引,同样回避了硬性指令。华尔街的一位银行高管称,“我们做生意是为了赚钱,不是做道德宣示,如果政客不想让我们给油气融资,那就请立法,在那之前,我们跟着市场走。”
信息来源:油价网 2025年8月21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l 矿业公司尝试对废弃矿山进行再开发
人们正逐渐认识到:漫长的新矿山建设周期是影响净零目标的最大障碍。为此,一些矿业公司正转变思路,通过对废弃矿区进行再开发,从尾矿中回收部分能源转型所需的关键金属。以铜为例:据德国弗朗霍夫研究所估算,1910-2010年期间的铜矿尾矿中仍有约1亿吨铜,目前全球每年新增尾矿约70亿吨。不过尾矿的品位极低-老矿山为0.1%–0.5%、现代矿山低于0.1%,但一些人认为回收这些铜对确保能源转型仍具价值。部分公司正研究从尾矿中回收金属的商业可行性,其中,Hudbay Minerals计划从2022年关闭的Flin Flon矿山尾矿中回收铜和锌;澳大利亚Cobalt Blue公司正在评估利用黄铁矿尾矿提取硫的可行性,以应对当地铜冶炼厂关闭后的硫供应缺口;印度Hindustan Zinc公司近期批准对一座锌矿尾矿进行投资,建设年处理能力1000万吨的再选厂。在“循环经济”备受关注的大环境下,矿山再开发既有助于保障关键材料供应,也能最大限度减少废弃物,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挑战在于如何经济地从尾矿中提取残留的金属,以确保项目盈利。因此,废弃矿山再开采听起来前景可期,但真正对供应起到作用还需时日。
信息来源:油价网 2025年9月2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l 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持续下降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近日发布《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称,从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看,2024年可再生能源仍是新增电力发电中最具竞争力的,其中,新建陆上风电项目是成本最低的可再生电力来源,每千瓦时0.034美元;其次是新建太阳能光伏(0.043美元/千瓦时)和水电(0.057美元/千瓦时)。2010-2024年,主要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总装机成本大幅下降。2024年,太阳能光伏的总装机成本降至每千瓦691美元,陆上风电为1041美元/千瓦,海上风电为2852美元/千瓦。不过,与2023年相比,部分技术的成本略有上升,其中太阳能光伏上升0.6%、陆上风电上升3%、海上风电上升4%、生物能源上升13%;部分技术成本则下降,其中光热发电(CSP)下降46%、地热下降16%、水电下降2%。与此同时,2010-2024年,电池储能成本下降了93%,从每千瓦时2571美元降至192美元。陆上风电方面,中国(0.029美元/千瓦时)和巴西(0.030美元/千瓦时)的LCOE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反映出这两个主要市场的成熟度。太阳能光伏方面,中国和印度的成本低于全球平均,分别为0.033美元/千瓦时和0.038美元/千瓦时。海上风电方面,亚洲平均(0.078美元/千瓦时)略低于欧洲(0.080美元/千瓦时)。未来5年,全球总装机成本预计将进一步下降,其中,太阳能光伏将至约388美元/千瓦,陆上风电为861美元/千瓦,海上风电为2316美元/千瓦。总体而言,2024年,可再生能源帮助全球避免了4670亿美元的化石燃料支出,同时也是提升能源安全、经济稳定性和应对全球能源格局动荡的重要推动力。
信息来源:IRENA 2025年8月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www.irena.org/Publications/2025/Jun/Renewable-Power-Generation-Costs-in-2024
l 壳牌取消荷兰生物燃料项目
近日,壳牌正式取消了在荷兰鹿特丹建设生物燃料厂的项目。该项目2021年作为壳牌转型战略的一部分被首次宣布,旨在推动老旧炼油厂转型,计划每年利用废弃油脂和动物脂肪生产82万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和生物柴油,并通过荷兰Porthos碳捕集与封存项目处理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于2022年破土动工,但随后在2024年7月被暂停,直至被取消。壳牌表示,在评估市场形势和完工成本后,公司清楚认识到该项目竞争力不足,无法满足客户对可负担低碳产品的需求。不过,壳牌仍是全球最大的生物燃料生产商之一,2024年共生产103.7亿升生物燃料,但生物燃料在其全球业务中占比极小,只有总营收的约0.1%,甚至壳牌用于购买可再生能源配额合规证书的支出都是生物燃料业务营收的10倍。
信息来源:The Chemical Engineer 2025年9月5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油气要闻】
l 美国页岩油气行业进一步集中
安永最新发布的《美国油气储量、产量及ESG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美国上市油气勘探开发公司(E&P)间的并购规模创下新高,公司总数从50家减少到40家,但所拥有的总产量仍约占全美产量的41%,表明页岩行业正通过战略整合来优化资源配置,而非简单的收缩,资源在向更少、更强大、效率更高的参与者集中,并以弹性增长为目标。2024年,美国油气上游并购交易额达到2066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331%,主要受5笔价值超百亿的“超级交易”推动,占全年交易总额的64%,分别是:埃克森美孚以600亿美元收购先锋自然资源(Pioneer Natural Resources)、Diamondback能源(Diamondback Energy)以260亿美元收购Endeavor能源(Endeavor Energy)、康菲以225亿美元收购马拉松石油(Marathon Oil)、西方石油(Occidental Petroleum)以120亿美元收购CrownRock、切萨匹克能源(Chesapeake Energy)以104亿美元收购西南能源(Southwestern Energy)。安永表示,2024 年有42%交易针对的是未开发资产,远高于2023年的18%,表明企业正对未来可钻区块和长期产能进行战略投资。此外,上述40家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虽然勘探支出有所减少,但勘探开发成本同比下降了7%,而且储量替代率仍保持在100%以上,显示页岩行业在整合中实现了资本效率与储量增长的双重目标。不过,2025年截至目前的并购活动大幅下降,主要受宏观不确定性影响,包括供需波动、关税、地缘局势等。
信息来源:Morningstar 2025年8月19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l 中东正在改写全球成品油定价机制
传统上被视为原油出口区的中东正迅速崛起为举足轻重的炼油和贸易枢纽,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的飞跃上,也与全球成品油定价机制密切相关。2017年以来,中东炼油能力增加了三分之一,达到1050万桶/日,反映了中东产油国向下游高附加值领域进军的坚定战略,结果之一就是中东地区汽油产量从170万桶/日提升到240万桶/日,不仅能满足区内需求,还有可观的出口量,目前已经翻逾一番,达到65.4万桶/日,出口目的地也从原来的新加坡为主扩展到非洲、红海、地中海等全球市场。随之而来的是定价机制的转变。此前,中东出口汽油都采用“新加坡市场价+运费”方式定价,但现在新加坡只占中东汽油出口量的7%,而且地缘等因素加剧运输市场波动,导致依靠运费调整的“净回值”模式经常与市场脱节,难以反映产品真实价值,影响买卖双方成交意愿。为此,价格评估机构阿格斯出了一个全新定价机制,以反映阿联酋工作时段内的实际交易活动,借此评估中东在更广阔市场角色中的本地基本面,该定价机制被称为“MEBOB”,与欧洲的汽油基准价EBOB及美国的汽油基准价RBOB并列。这不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对全球能源市场结构性转变的认可:中东已不再是成品油贸易的被动参与者,而是价格形成中心。不过,任何新基准的成功都取决于市场接受度,而交易方需要看到持续的流动性、透明度,以及与实货贸易的契合度才会选择使用。
信息来源:The National 2025年8月21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新能源要闻】
l 电池储能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咨询机构睿咨得能源(Rystad Energy)近期的研究报告称,2024年,全球电池储能规模增加了约200GWh,达到375GWh,其中,中国增幅最大、为100GWh,其次是美国的35GWh,其余主要来自德国、澳大利亚和英国;预计2040年全球电池储能规模将增加9倍以上,总规模超过4TWh。技术进步以及更多商业项目投运带来的成本下降是电池储能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目前,在德国开发并运营配备储能的公用事业级光伏项目成本已经低于同等级燃气电厂,使全天候使用太阳能成为可能;阿布扎比在今年初开建全球首个24小时太阳能光伏项目,采用5GW 太阳能与19GWh电池储能组合,预计2027年投运。此外,技术进步也使电池寿命大幅延长,制造商已经可以保证电池健康度在10000次充放电循环内保持80%以上。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称,中美仍将主导2025年的电池储能市场,但其他国家的增长潜力不容小觑,其中沙特、南非、澳大利亚、荷兰、智利、加拿大和英国已经批准或正在建设多个大型电池储能项目,2025年的增幅可能高达35%,预计2035年前全球储能行业的年度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7%。
信息来源:油价网 2025年8月31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l 新型材料或可颠覆储氢技术
自然·化学》近日刊发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最新成果,首次发现了一种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具备类似海绵的孔洞网络,其独特之处在于“柔性晶格”,氢分子进入孔洞后会触发结构变化,整体框架膨胀约10%,单位质量的储氢量达6.5%;而且这一过程完全可逆,降低压力或施加微弱电场后,晶格松弛,氢气会以极低能耗释放。这种遇氢膨胀、释氢收缩的特征与人的呼吸类似,而且储氢密度可以媲美70MPa高压储瓶,但无需极端压力或温度,在常规条件下即可运行。用这种材料制作的储氢盒重量比常规设备轻30%,而且不需要压缩机。目前,该团队为其研究申请了3项专利,成立了专门的公司-HydraFlex AB来推动商业化,并获得了1200万欧元资金支持,计划3年内在重卡上试点100公斤级储氢盒。德国联邦材料研究与测试研究所(BAM)的安全评估显示,在穿刺、挤压及子弹冲击测试下均未发生着火或泄漏;加速老化试验表明,经过5000次充放循环(相当于每日加氢、持续10年),仍可保持95%以上容量。这种材料还可以用于电网级氢储能,将富余可再生电力转为氢储存起来,并按需发电。此外,该团队还在研究可捕集二氧化碳或储存天然气的衍生体,以用于相关行业脱碳。据悉,目前制作这种材料还依赖比较昂贵的锆盐,该团队正在测试使用更廉价的铝和铁的可能性,有望将原料成本降低80%。
信息来源:Science News Today 2025年8月16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