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能源转型要闻】
全球新增发电装机九成以上来自可再生能源
全球能源安全威胁并未解除
能源行业仍看好长期前景
全球气候行动需要正视悖论现实
【油气要闻】
美伊仍有可能达成核协议
【新能源要闻】
雨滴或将成为新的清洁能源来源
“白氢”正受到更多关注
全球海上风电装机保持增长
【能源转型要闻】
l 全球新增发电装机九成以上来自可再生能源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 (IRENA)近日 发布《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统计报告》称,2024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585吉瓦,增幅为15.1%,再创历史新高,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到4448吉瓦。2024年,可再生能源占全球新增电力装机的92.5%,高于2023年的85.8%;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电力装机总量中的占比从43%上升至46.4%;太阳能和风能依然是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增长的主要来源,占比达到96.6%,其中太阳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中的占比达到42%,太阳能光伏是太阳能装机增长的绝对主力。虽然2024年的可再生能源增速再次创下纪录,但IRENA认为即使按照这一水平保持增长,距离到2030年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增加两倍的目标还有约0.8太瓦的差距。要实现上述目标,2025-2030年期间需要以16.6%的幅度增长。生物能源方面,新增装机4.6吉瓦,高于2023年3.0 吉瓦的增长水平,其中,中国和法国均新增1.3吉瓦,是主要推动力量。风能方面,装机增长放缓,截至2024 年底总容量为1133 吉瓦,增长主要来自中国和美国。
信息来源:IRENA 2025年4月 毕云青 供稿
原文链接:
l 全球能源安全威胁并未解除
《金融时报》近日称,国际能源署(IEA)署长比罗尔在伦敦能源安全峰会前夕表示,乌克兰危机带来的教训还没有被人们完全“吸收”,全球能源供应仍面临风险。他特别强调了能源安全的三大“黄金法则”,即能源供应多元化、确保长期能源投资的政治稳定性、全球化合作,这三大法则本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偏偏又扰乱了全球贸易,进一步使情况复杂化。比罗尔还表示,关税战也将影响全球油气需求,但未作进一步说明。本次能源安全峰会由IEA和英国政府联合组织,有多位政治领导人和能源企业高管参加,重点讨论能源安全问题,中国政府和企业收到了邀请,但因日程冲突未参会。IEA对此表示,最终参加峰会的国家占了全球GDP的四分之三,这已经很不错了。
信息来源:油价网 2025年4月22日 毕云青 供稿
原文链接:
l 能源行业仍看好长期前景
挪威船级社(DNV)发布最新《能源行业观察》,对1100多名能源行业专业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能源行业正在积极应对由不稳定因素导致的全球市场短期不确定性,但对长期发展仍持乐观态度。该报告显示,政治风险被视为未来一年发展的主要障碍,且能源转型的势头正在放缓,55%的能源行业人士认为能源转型正在加速,远低于2024年的72%和2023年的79%;51%的受访者认为最终成功的能源转型会对一些地区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利益分配不均、成本过高等,传统能源行业工人可能因为缺乏再培训而失去工作机会,贫困地区可能难以获得新技术。为了应对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创新的融资模式实现负担得起且易于获取的清洁能源技术。从短期来看,企业,特别是清洁能源企业担心无法达到收入或利润目标,只有50%的清洁能源领域受访者预计能达到收入目标、43%的受访者对利润持乐观态度,这一比例较前两年的75%和67%大幅下降;只有39%的可再生能源从业者预计其企业将在未来12个月内增加投资。但近70%的能源专业人士仍对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种乐观情绪主要基于电气化、去碳化紧迫性以及技术进步等大趋势。DNV也认为,通往更清洁、更可持续能源未来的道路是复杂且不均衡的,但拖延不是选项,立即、协调的努力至关重要;此外,地缘不稳定、贸易争端和经济担忧正给全球能源市场带来压力,需要战略性应对。
信息来源:世界石油网 2025年 4月30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l 全球气候行动需要正视悖论现实
托尼·布莱尔全球变化研究所(Tony Blair Institute for Global Change)近日发布题为《气候悖论:为什么我们需要重新设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报告称,尽管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有意义的气候行动却在减少,形成了“气候悖论”,其核心在于公众对气候变化的严重性有清晰认识,但对现有政策解决方案的有效性持怀疑态度,导致气候行动的政治动力逐渐丧失。该报告认为,出现“气候悖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许多国家的净零排放政策被民众视为不切实际,而且绿色行业也没有在诸如就业等重要领域达到公众预期。此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也存在矛盾,前者不愿意为应对气候变化而改变其经济和生活方式,因为其认为自己在全球的排放规模相对较小;后者则认为能源投资不足将影响其安全和发展,而发达国家取得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化石能源。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在政治领域变得越来越有争议性,各国领导人在COP会议上就“结束”“逐步淘汰”或“减少”化石能源的措辞争论不休,而且多数时候缺乏实际行动。
信息来源:托尼·布莱尔全球变化研究所 2025年4月29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油气要闻】
l 美伊仍有可能达成核协议
近日,外媒就“美伊是否可能达成新的核协议”“新的伊朗核协议对油价意味着什么”两个问题采访了能源研究院(Energy Research)和Transversal 咨询公司(Transversal Consulting)。对于第一个问题,两家机构均给出了“具备可能性”的回答,其中,能源研究院认为,特朗普使用“极限施压”手段迫使伊朗“回到谈判桌”,鉴于伊朗的区域影响力已被明显削弱,美伊可能会达成新的协议,但仍然存在许多障碍,特别是伊朗需要允许对其核设施进行全方位检查、限制甚至放弃铀浓缩活动,并可能需要放弃弹道导弹能力;Transversal 咨询公司认为,在特朗普政府任期内达成新的伊朗核协议并非不可能,但双方需要重建信任,以确保即使主要参与者不再在职,协议也会得到遵守,而这需要时间。对于第二个问题,两家机构均认为美国会在新协议达成后解除对伊朗石油出口的制裁,虽然伊朗不具备大幅增加石油供应的能力,但对油价仍是利空因素;此外,如果伊朗石油能合规地重返市场,其会推动更多向中国以外的出口,进而迫使中国增加俄罗斯石油进口量。
信息来源:Rigzone 2025年4月21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新能源要闻】
l 雨滴或将成为新的清洁能源来源
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团队在模拟类似下雨的水滴实验中成功获得了足够能量,为12个LED等供电20秒。该团队在研究中利用了材料间的电荷变化原理,让水滴通过垂直管道下落,形成塞流并经过该材料表面时,会在固液界面处发生电荷分离,最终汇聚为能量,这种模式使得通过收集雨水发电成为可能。研究人员表示,这种塞流系统每个单独管道可以产生440微瓦电力,能将超过10%的输入水能量转化为电力,效率显著高于其它低流量水电实验,虽然看起来电量很微小,但效率水平“令人惊叹”,因为研究中测试的水流速度大幅低于自然界中的雨滴速度,意味着将这种塞流系统应用到降雨场景时可以产生大量电能。该研究已经刊发在美国化学学会期刊《ACS Central Science》上,研究人员在文章中表示,雨滴与塞流系统相结合可能形成颠覆性的无碳能源生产模式,通过像太阳能电池板一样,将雨水收集和塞流系统安装在屋顶,使房屋成为既产清洁能源又消费清洁能源的终端,并于太阳能形成互补。
信息来源:Anthropocene Magazine 2025年5月1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l “白氢”正受到更多关注
近期,大型矿业和油气公司以及清洁能源投资基金纷纷开始从“绿氢”转向勘探和开发“白氢(天然氢气)”的初创公司。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称,“绿氢”的生产成本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可能至少要到2050年才能在价格上与“灰氢”竞争,比其之前预期的时间长得多。BNEF曾在两年前预计“绿氢”的生产成本将在2030年前低于“灰氢”。国际能源署(IEA)曾在2024年10月警告称,政策和需求的不确定性正在抑制“绿氢”发展。咨询机构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也表示,由于需要大量可再生电力进行电解,“绿氢”的生产成本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在6-12美元/公斤之间,还将在长期内依赖补贴,以实现3美元/公斤的商业门槛,而“白氢”的成本可能不到1美元/公斤。随着“绿氢”逐渐褪色,“白氢”开始受到重视。今年初,BP的风险投资部门BP Ventures宣布完成对Snowfox Discovery的投资,帮助后者发展“白氢”核心业务。
矿业巨头Fortescue则向HyTerra投资了2190万美元,使得这家初创公司可以开钻堪萨斯州“白氢”项目的首口探井。澳大利亚Whitebark Energy启动了Rickerscote地区的勘探工作,预计有7.1亿公斤“白氢”、970亿立方英尺氦气和1.53亿桶石油当量油气资源。法国“白氢”勘探公司Mantle8在3月份获得了387万美元的融资,利用其专有技术勘探天然氢气,目标是将生产成本降至0.80美元/公斤,并认为这一价格可能彻底改变清洁能源市场。伍德麦肯兹分析师表示,“白氢”可能会取代一些“蓝氢”和“绿氢”项目。但技术、资本和法律是决定其能否成为新清洁能源产业的关键。
信息来源:油价网 2025年4月29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oilprice.com/Alternative-Energy/Fuel-Cells/White-Hydrogen-Hype-Heats-Up-as-Green-Dreams-Fade.html
l 全球海上风电装机保持增长
据世界海上风电论坛(WFO)最新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海上风电装机总量为78.5吉瓦,其中近一半位于中国;共有313座海上风电场投入运营,其中亚洲181座、欧洲129座、美国3座;新增海上风电装机11吉瓦,增幅为12%。2024年,全球共有31座新建海上风电场投入运营,其中亚洲23座、欧洲7座、美国1座;新建风电场的平均装机从2023年的392 兆瓦降至336兆瓦;中国持续领跑全球市场,新增装机6.8吉瓦,累计装机达38吉瓦;韩国Jeju Hallim海上风电场正式投运,100兆瓦装机容量创下该国纪录;法国启用其首个浮动式海上风电场(Provence Grand Large),装机25兆瓦。当前,全球海上风电在建项目规模为23吉瓦, 中国以近10吉瓦位列第一,其次是英国(5.4吉瓦)和美国(4吉瓦)。2024年,全球海上风电市场总体呈发展态势,中标的租赁容量与交易容量均创历史新高:租赁容量达69吉瓦,并预计2025年进一步增至79.8 吉瓦;交易容量达22.9吉瓦(西门子占23%),交易总额超110亿美元(约合800亿元)。但近期多国能源政策调整为行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例如,美国叫停未来几乎所有海上风电租赁拍卖,丹麦取消全部拟开展的海上风电项目招标。
信息来源:世界离岸风电论坛 2025年4月30日 阚思仪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wfo-global.org/wp-content/uploads/2025/04/WFO_Global-Offshore-Wind-Report-2024_final.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