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能源转型要闻】
摩根士丹利重组能源投资业务
电动列车正逐步扩大应用
全球氢能投资规模创新高
碳捕集与封存正加速走向市场
【油气要闻】
IEA:维持油气产量需新增大量投资
全球油气海运“咽喉要道”持续承压
【新能源要闻】
塑料热解制烃技术获新突破
埃克森美孚研发出新型负极材料
【能源转型要闻】
l 摩根士丹利重组能源投资业务
外媒近日援引路透社的报道称,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将对其能源投资业务进行重组,把之前相互独立的能源和电力与公用事业两个部门合并成一个全球电力与能源集团(Global Power and Energy Group),由原来两个部门的主管出任联席主管,希望借此提升快速应对能源格局变化以及化石能源、可再生电力与基础设施融资日益交融趋势的能力。分析认为,今年以来全球能源交易出席活跃,美国页岩气行业继续整合、中东地区募资以及可再生能源项目均有很多咨询需求,将两个部门合二为一,使摩根士丹利可以更好抓住跨行业交易机会,比如LNG与电力或电网储能融资等,同时也表明其对兼备化石燃料与可再生能源的“混合项目”兴趣度提升。
信息来源:Oil & gas 360 2025年9月18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www.oilandgas360.com/morgan-stanley-reshapes-energy-investment-banking/
l 电动列车正逐步扩大应用
尽管推动大型客运交通工具从化石燃料转向电力或绿色燃料的尝试是一项复杂工程,但得益于资金支持和技术创新,全球正在绿色交通领域日益接近目标,其中包括电动列车。日本铁路公司(Japan Rail)在2016-2019年推出了首批电动列车,以动力电池取代柴油动力,而且是全球首批适配交流电网的电动列车。在电气化区段,像传统列车一样,通过受电弓从电网获取交流电为电池充电;在非电气化区段,受电弓降下,列车由电池驱动。由于没有柴油车厢牵引,列车运行时没有发动机噪音、振动或尾气排放,维护成本也显著降低,在2016-2021年共减少了约2700吨碳排放。2024年,日立铁路公司(Hitachi Rail)将类似技术引入英国,把一趟城际列车的柴油发动机替换为一个700千瓦的电池,测试路线中有70公里完全由电池供电,初步测试取得成功,为进一步推广该技术奠定了基础。日立铁路英国与爱尔兰业务负责人表示,公司的目标是开发一款续航在100-150公里的纯电动城际列车。英国其他列车运营商也在向电气化转变方面取得进展。英国大西部铁路公司(GWR)对一辆伦敦地铁列车进行改装,在西伦敦的西伊灵和格林福德之间五英里的往返行程中试验其电池技术,通过在车站内的现有轨道放置快速充电轨道为电池充电,测试期间的碳排放比柴油列车降低了约80%。在美国,一家名为Voltify的初创公司正积极说服美国六大铁路货运企业使用其基于钠离子电池的VoltCars技术替代柴油动力,声称可以降低燃料成本、减少碳排放;此外,该公司目前还在开发太阳能微电网,用于为整个北美的列车提供动力,计划2026年初与一家铁路公司开始试点。
信息来源:油价网 2025年9月6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oilprice.com/Energy/Energy-General/The-Rise-of-Battery-Trains.html
l l全球氢能投资规模创新高
近日,氢能理事会(Hydrogen Council)与麦肯锡公司联合发布《全球氢能发展报告》称,全球通过最终投资决议(FID)、在建或在运营的氢能项目已经超过500个,承诺的投资总额达到1100亿美元,比上年度增加350亿美元,2020年以来氢能行业承诺投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50%。不过,取得这一进展的过程也伴随着“自然淘汰”,那些具备商业竞争力的项目得以继续推进,缺乏竞争力的项目则被取消,显示氢能行业日益成熟。2020年以来,全球共宣布了超过1700个氢能项目,近18个月内有约50个项目被取消,占全部项目的3%,主要是早期的绿氢项目,持续高企的利率、部分地区政策落地迟缓等结构性挑战加速了这一“优胜劣汰”过程。从供应来看,全球已具备600万吨/年氢产能,其中100万吨/年已投用,2030年前有望形成900-1400万吨/年清洁氢产能。从需求来看,已签订的长期采购协议总量约有360万吨/年,随着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市场政策逐步明朗,2030年前有望再释放最多800万吨/年需求。从投资和产能分布来看,中国以330亿美元的投资总额和全球50%的绿氢产能领跑;美国以230亿美元的投资位列第二,同时拥有全球85%的低碳氢产能;欧洲位列第三,投资额为190亿美元,需求规模有望到2030年达到全球的约三分之二。该报告同时还展示了对行业高管的调查数据,74%的受访者认为过去两年的投资意愿稳定或有提升,97%认为氢是难减排行业去碳的关键方案,65%认为氢将在更广泛的经济领域发挥作用,83%预计氢能行业将保持增长势头。
信息来源:氢能理事会 2025年9月8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l l碳捕集与封存正加速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碳捕集与封存(CCS)视作化石能源时代的“白日梦”,认为其成本高、对政策敏感、项目不确定性大,但实际情况是相关技术正在不断进步、高排放行业的兴趣激增、一些难减排行业已经开始部署CCS基础设施。目前,全球已有41个在运营的商业性CCS项目,另有350多个正在建设,能在未来几年内使碳捕集规模翻番,而且水泥、钢铁、合成氨、炼化等行业越来越把CCS作为唯一现实的大规模减排路径,其中挪威海德堡材料公司已经投用了全球首套水泥窑尾气捕集装置。在公司层面,全球能提供CCS技术的企业已经超过80家,有160多种解决方案,涵盖捕集、运输、封存、利用全链条,形成了一个快速发展的“生态系统”,其中,Evonik的聚合物膜技术、Nuada的金属有机框架模块化装置用于工业废气分离二氧化碳的成本和效率都优于传统胺洗法。与此同时,机器学习大幅提升了碳封存的储层模拟能力,一些新工具不仅能用比常规方法更短的周期完成模拟,还能实时监控储层压力和封存安全。当前,全球每年的碳捕集规模只有4000–5000万吨,与400亿吨的排放量相比微不足道,而且CCS最终对全球减排的可能只有10%–20%,或许对气候目标而言并不是最耀眼的,但却是一种现实可用的工具,对那些难以电气化或以氢替代的行业而言尤为重要。
信息来源:油价网 2025年9月16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oilprice.com/Energy/Energy-General/Carbon-Capture-is-Finally-Going-Mainstream.html
【油气要闻】
l IEA:维持油气产量需新增大量投资
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发布《油气田递减率的影响》报告称,目前关于石油和天然气未来的讨论往往过于聚焦需求,却忽视了供应端递减的重要性;事实上,现有油气田的产量递减速度决定了投资需求和市场平衡,近九成上游投资都用于抵消递减而非满足新增需求。近年来,随着致密油和页岩气的显着增加,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构成发生了迅速变化。2000年,常规油占全球石油总产量的97%,2024年这一比例已降至77%。就天然气而言,目前约4万亿立方米的总产量中约有70%来自常规气田,其余几乎全部是页岩气、以美国为主。整体油气产量仍然严重依赖少数超巨油田,主要分布在中东、欧亚大陆和北美,在2024年贡献了全球油气产量的近一半。如果现有油气生产的所有资本投资立刻停止,未来十年全球石油产量平均每年将下降8%,约为550万桶/日,相当于巴西和挪威产量之和;天然气产量平均每年将下降9%,约2700亿立方米,相当于整个非洲的产量。如果维持当前生产水平,到2050年需要从新的常规油气田获得超过4500万桶/日石油和约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对现有常规油气田的投资,例如井修复、钻加密井、注水开发等,能减缓产量递减。同时,正在增产中的油气项目、已获批准开发的项目,以及对非常规资源的持续投资,也会对供应平衡作出贡献。尽管如此,这仍然会留下巨大的缺口,需要新的常规油气项目来填补,以维持现有生产水平;不过,如果石油和天然气需求下降,所需的新增量也会相应减少。
信息来源:IEA 2025年9月 毕云青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www.iea.org/reports/the-implications-of-oil-and-gas-field-decline-rates
l 全球油气海运“咽喉要道”持续承压
咨询机构睿咨得能源(Rystad Energy)在最新报告中表示,受地缘冲突、海盗、气候灾害等因素影响,对全球油气运输至关重要的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与曼德海峡、土耳其海峡、好望角等五大海上“咽喉要道”面临的风险陡增。2023年,经过这些“咽喉要道”的石油(含原油和成品油)运输量为7130万桶/日、LNG约为260亿立方英尺/日,但2024年分别下降到6500万桶/日和248亿立方英尺/日,红海局势和伊朗与以色列紧张关系是出现短期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已经出现长期结构性变化迹象:相关国家和贸易商开始通过绕行好望角或启用替代管道来应对不确定性。与此同时,海运相关保险和运费已经出现上涨,表明市场正在提前计价,如果发生任一“咽喉要道”完全关闭的极端情况,价格波动将不可避免,全球能源供应链韧性也将面临终极考验。各“咽喉要道”的具体情况如下:
(1)马六甲海峡,全球最大贸易咽喉,油气运输量约为2400万桶/日,是中东原油和LNG输往亚洲主要消费国的“生命线”,中国和沙特分别是经过该通道的最大进口国和出口国,占比分别为50%和25%,尽管海盗与偷油事件时有发生,但近几年并未发生重大事故。
(2)霍尔木兹海峡,全球约五分之一的海运原油贸易(约1400万桶/日)、20%的LNG贸易以及近一半的中东油气需经此运往亚洲市场,涉及沙特与阿联酋约一半的原油出口、中国约四分之一的原油进口、卡塔尔全部的LNG出口;伊以冲突期间,伊朗议会曾提出封锁该海峡,虽被搁置,但凸显其战略敏感性;为降低风险,中东国家已建立了替代通道,包括沙特东西向原油管道(500万桶/日)、阿联酋阿布扎比原油管道(180万桶/日)、伊朗戈尔—贾斯克管道等。
(3)苏伊士运河与曼德海峡,是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航线的关键一环,也是中东第二大“咽喉要道”,2023年底也门胡塞武装开始袭击商船前,该海峡承担全球约12%的海运石油贸易,此后的6个月内,日通行量骤降近50%,至今仍未恢复;若该通道完全关闭,部分油轮将只能绕行好望角,航程和运费均大幅增加,进一步挤压本已紧张的全球能源供应链。
(4)土耳其海峡,是里海-俄罗斯石油与LNG运往欧亚市场的咽喉,承担全球约5%的海运石油贸易,2023年原油和LNG运输量分别约为350万桶/日和5亿立方英尺/日,2024-2025年总体持平,其运输原油的约40%来自俄罗斯,约六分之一在土耳其卸货;相关替代线路包括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管道以及近期计划重启的伊拉克-土耳其管道。
(5)好望角,已成为重要的全球海运替代航线,目前承担8%–10%的贸易量,2023年经此运输原油数量从2021年的700万桶/日降至600万桶/日,主要受中国进口量下降、非洲产量下滑和印度转向俄油影响;2024年,在红海-苏伊士航线受阻、油轮纷纷绕行推动下,经好望角的石油运输量激增近50%,达到870万桶/日,其中约40%的目的地为中国、30%来自美国,近25%来自南美,沙特、伊拉克等中东产油国也将原计划经苏伊士运河到欧洲货物改道好望角;尽管运费更高、航程更长,但相对安全,好望角已成为当前最“保险”的原油通道之一。
信息来源:睿咨得能源 2025年9月8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www.rystadenergy.com/news/chokepoints-under-pressure-fragile-lifelines-global-energy
【新能源要闻】
l 塑料热解制烃技术获新突破
耶鲁大学研究人员近日表示,在高效、低成本塑料热解制烃技术上实现突破,能在不使用催化剂的条件下实现更高的产率。据悉,这项技术的核心原理是在无氧条件下对塑料进行加热,当温度升高到900摄氏度时,塑料的聚合物链断裂成为烃分子,不仅不需要传统塑料热解制烃所使用的沸石等催化剂,还能将转化率从传统热解的60%提高到66%。该技术的关键是一台三段式3D打印碳柱反应器,每段的孔径不同,分别为1毫米、500微米和200纳米,以便在化学品流经时更有效地控制反应进程;该装置还能更精准地控制全过程温度,使热解系统比以往更高效、更易放大。为了验证放大效果,该研究团队使用现成的碳毡制作了反应器,在孔径未经优化的情况下,依然获得了约56%的高产率。
信息来源:Popular Mechanics 2025年9月8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www.popularmechanics.com/science/green-tech/a65996603/plastic-to-fuel/
l l埃克森美孚研发出新型负极材料
埃克森美孚CEO达伦·伍兹近日表示,公司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石墨烯材料,可以将电动汽车电池寿命延长30%,而且充电速度更快、续航里程更长,是电池性能的一次革命性飞跃。他还表示,当前这种新材料正在接受多家电动汽车制造商测试,后续计划扩大生产规模,目标是在2029年实现商业化生产。伍兹称,埃克森美孚并不打算成为电池制造商,而是计划利用其炼油、化工和实验室技术为能源转型提供所需的部分材料。不过,与在材料方面取得的成果相比,埃克森美孚的氢能业务面临较大挑战,并在近期警告称,由于客户需求不足,位于得克萨斯州贝敦(Baytown)的低碳氢氨项目可能会推迟。
信息来源:Mining 2025年9月12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www.mining.com/web/exxon-ceo-says-new-form-of-graphite-boosts-ev-battery-life-extends-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