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能源转型要闻】
埃尼出售可再生能源业务股份
欧盟通过《清洁工业协议》国家援助框架
核能正迎来复兴窗口期
【油气要闻】
LNG供应链可减少60%温室气体排放
大型银行再次增加对化石燃料行业资金支持
石油巨头并未因需求峰值焦虑
IEA重申全球石油需求达峰观点
【新能源要闻】
美国公用事业级电池储能规模猛增
【能源转型要闻】
l 埃尼出售可再生能源业务股份
近日,意大利埃尼集团(Eni)以23.2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企业Eni Plenitude的20%股份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Ares Management。Plenitude是埃尼的可再生能源子公司,主要业务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面向家庭和企业的可再生能源销售与服务、电动汽车充电解决方案。目前,Plenitude拥有4吉瓦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计划2028年提高到10吉瓦,在1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客户数量超过1000万,运营2.15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此前,埃尼还出售了旗下另一家从事生物燃料生产的子公司Enilive的25%股份。
信息来源:Rigzone 2025年6月24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www.rigzone.com/news/eni_sells_20_percent_of_re_unit_to_ares-24-jun-2025-180927-article/
l 欧盟通过《清洁工业协议》国家援助框架
近日,欧盟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支持《清洁工业协议》的国家援助框架(CISAF),帮助成员国加速清洁能源、工业脱碳和清洁技术发展。该框架允许以下操作:一是清洁能源推广的“快速通道”,CISAF引入了简化程序,以快速推广可再生能源计划,包括蓝氢和绿氢;二是推出灵活性措施和容量机制的新规则,为成员国提供了更多工具,使其能将间歇性可再生电力(风能、太阳能等)纳入能源供应,确保消费者受益于可靠的电力供应,同时还定义了“目标模型”容量机制,成员国向电力供应商支付费用以维持备用容量时,可获得“快速通道”批准;三是为能源密集型用户提供电费支持,成员国可向那些在国际贸易中受冲击较大、生产严重依赖电力的企业提供电价支持,以帮助降低能源密集型用户的电费成本,但企业需要投资脱碳项目作为获得电价支持的回报;四是灵活支持所有可实现脱碳或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投资,如电气化、氢能、生物质能、CCUS等;五是支持清洁技术制造,该框架允许成员国支持包含所有涉及《净零工业法》所涵盖技术的制造项目、单独开展净零技术制造项目等在内的制造业新产能投资,以避免其被转移到欧洲以外;六是降低清洁工业协议项目的私人投资风险。
信息来源:欧盟 2025年6月25日 毕云青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5_1598
l 核能正迎来复兴窗口期
全球对电力的需求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保持增长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共识,但问题在于如何在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满足这些需求。尽管风能和太阳能已经具备成本和规模优势,但显然不能单独支撑电网系统,在化石能源被环境因素否决后,同样作为基荷电源的核能就成了唯一选项。正是出于上述考虑,COP29上同意到2050年将核能发电能力增加3倍的国家数量增加到了30多个,英国近期也宣布将投资约193亿美元推进塞兹威尔C核电站项目。与此同时,世界银行近日宣布解除核电项目融资禁令,支持已拥有核电站的国家延长现有反应堆使用寿命,支持电网升级及相关基础设施,同时计划帮助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进一步发展和普及,并且正讨论是否恢复为天然气勘探开发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此外,一家名为Proxima Fusion的德国核聚变初创企业近日斩获了1.3亿欧元的创纪录融资,用于将其替代托卡马克装置的仿星器核聚变技术推向市场。虽然上述融资与其他项目相比仍逊色很多,但远超其首次融资时的700万欧元,表明人们对这项技术的兴趣明显上升。
信息来源:油价网 2025年6月12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油气要闻】
l LNG供应链可减少60%温室气体排放
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对全球50个国家的LNG供应链排放进行了估算,涵盖开采、处理、输送、液化、运输及再气化等全过程,结果显示,不含天然气在终端环节燃烧的LNG供应链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约为3.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约70%是二氧化碳、主要来自LNG出口终端将天然气压缩和液化过程,其余约30%是甲烷、主要来自天然气开采和处理过程中的泄漏。据IEA估算,对现有LNG液化终端进行电气化,每年可减少约6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目前有超过40%的LNG供气站点靠近电网,这些站点也具备电气化条件,若加以改造,可再减少约50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此外,供应链全过程中还有通过提升工艺效率实现进一步减排的空间。总之,若实行上述措施,LNG供应链全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可以减少约60%(约2.20 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对应的加权平均减排成本约为40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若目前所有可用的减排技术在LNG供应链中全面实施,甲烷排放可在2024年水平的基础上减少约85%,其中,上游甲烷排放强度将由约0.7%降至0.1%,下游甲烷排放强度将由约0.3%降至0.1%。IEA建议进一步提高工业过程效率和电气化水平,并推广CCUS等技术。
信息来源:IEA 2025年6月 毕云青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www.iea.org/reports/assessing-emissions-from-lng-supply-and-abatement-options
l 大型银行再次增加对化石燃料行业资金支持
由多家环保组织联合发布的《Banking on Climate Chaos 2025》称,尽管许多银行已经明确表示不再为新油气项目融资,但2024年全球最大的65家银行向化石燃料公司提供的资金支持规模出现了2021年以来首次增长,达到8690亿美元,其中约50%(4290亿美元)提供给了有明确化石燃料扩张计划的公司,而且银行业在气候行动上的“倒退”并非始于特朗普胜选之后,而是2024年初就有端倪了,例如:汇丰银行等先后取消或削减了与可持续有关的职位,并推迟或放弃了气候目标。在所有给化石燃料公司的融资中,美国银行约占三分之一,为2890亿美元,其中仅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4家的金额就占全球总金额的21%;而且2024年对化石燃料公司融资增量超过100亿美元的4家银行中,除巴克莱银行外,全部是美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美国银行);巴克莱银行是2024年欧洲支持化石燃料公司的“冠军”,金额为354亿美元,其次是桑坦德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金额在140亿到173亿美元不等;日本银行在全球总金额中的占比约为12%,主要来自瑞穗银行、三菱日联、三井住友。该报告还表示,自《巴黎协定》签订以来,大型银行累计为化石燃料行业提供了7.9万亿美元资金支持,主要是贷款和债券。
信息来源:CSO Futures 2025年6月20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www.csofutures.com/news/bank-financing-to-fossil-fuels-grows-for-the-first-time-since-2021/
l 石油巨头并未因需求峰值焦虑
当前,尽管石油巨头都已经开始承认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将在未来10年内放缓或停止,但这并未影响其开采油气的积极性,有些公司甚至对油气投入了更多精力,主要原因是其认为需求达峰后的下降会是渐进式的,更像是一个平台期,而非螺旋式下滑,而且石油巨头坚信,石油在很多工业流程和生产中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否达峰,石油需求都不会消失。壳牌和BP增加可再生能源投资、减少油气生产的战略仅持续了几年,就又将重点放在了油气上,一方面是可再生能源业务并未给其带来能与油气媲美的利润,无助于“挽留”股东;另一方面是地缘冲突等因素引发能源危机、加剧对能源安全的担忧,油气再次获得更多关注。挪威国油(Equinor)的可再生能源业务规模是所有石油巨头中最大的,但其近两年也大幅增加了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并预计挪威油气产量会在2035年前保持较高水平,同时承认清洁能源领域的市场环境已经改变,能源转型正以一种不确定、不均衡的速度推进。与欧洲公司相比,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两大美国巨头都尚未实质性涉足可再生能源。对于国际能源署(IEA)石油需求峰值“迫在眉睫”的观点(2030年前),石油巨头的认同程度较低,除少数预计峰值会出现在2030-2040年外,所有巨头都认为2050年前石油和天然气仍对全球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埃克森美孚在其《2050全球能源展望》中预计,到2050年,世界将有所不同,但提供可靠、负担得起的能源以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需求将和今天一样至关重要,油气仍将满足全球50%以上的能源需求,并表示低碳技术需要政策支持才能迅速发展,但最终必须得到市场的支持。壳牌在其《2025年能源安全情景》中预计,石油需求将在2035年前增长30-50万桶/日,之后会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下降过程,因为石油仍是交通领域最经济、实惠、方便的燃料,同时也是石化行业的重要原料。壳牌还认为,只有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激进政治推动下,石油需求才可能出现急剧下降,但这将远远超出人类社会目前的“舒适区”。
信息来源:油价网 2025年6月19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oilprice.com/Energy/Crude-Oil/Why-Big-Oil-Isnt-Afraid-of-Peak-Oil-Demand.html
l IEA重申全球石油需求达峰观点
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发布报告称,近10年,全球石油市场一直在美国供应增长和中国需求增长的双重驱动下运行,但这两大因素在未来几年将发生显著变化,进而给石油市场带来一场根本性变革。2015-2024年,页岩油革命推动美国石油产量增长了超过800万桶/日,达到2000万桶/日以上,约占全球石油供应增长的90%;与此同时,中国石油需求增加了近600万桶/日,贡献了全球60%的需求增长。不过2024-2030年的情况可能会大有不同:在电动汽车持续快速推广、LNG重卡规模不断扩大、高铁网络进一步完善以及经济结构转变的推动下,中国石油需求将会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美国虽然仍是非“欧佩克+”石油供应增长“领头羊”,但增幅大幅放缓。IEA预计,2024-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将增加250万桶/日,达到1.055亿桶/日的峰值水平,其中2025年和2026年增幅约为70万桶/日,此后仅小幅增长,2030年开始下降,主要受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战和能源转型影响。根据IEA统计,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超过1700万辆,2025年将突破2000万辆、约占新车销量的四分之一,到2030年将取代540万桶/日石油需求;发电领域的石油需求也将显著减少,特别是沙特采用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取代石油直燃发电。IEA认为,随着更多石油在交通和发电领域被替代,石油化工将从2026年开始成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用作燃料的石油需求将在2027年达到峰值,到2030年,全球用于生产化工品的石油需求将达到1840万桶/日。
信息来源:IEA 2025年6月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iea.blob.core.windows.net/assets/018c3361-bc01-4482-a386-a5b2747ae82a/Oil2025.pdf
【新能源要闻】
l 美国公用事业级电池储能规模猛增
能源数据平台Cleanview的统计显示,2020年,美国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分别是电池储能的74倍和30倍;但自2022年以来,随着电池成本下降和能量密度提升,美国电池储能规模快速提高,目前配备100兆瓦或以上公用事业级电池储能设施的州达到了19个,总储能规模接近30吉瓦,比2020年高出15倍,风电和太阳能装机只比电池储能高5倍。金融咨询与资产管理公司Lazard的数据显示,配备电池储能的公用事业级太阳能电场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为50-131美元/兆瓦时,具备与新建天然气调峰电厂(47-170美元/兆瓦时)和新建燃煤电厂(114美元/兆瓦时)竞争的能力,而且太阳能+电池储能项目的建设周期通常比天然气电厂更短。不过,美国的公用事业级电池储能分布有较明显的地域差异。加州是电池储能的绝对领跑者,拥有约13吉瓦,约占全美的42%。根据加州能源委员会的数据,负责该州电网运营的加州独立系统运营公司(California Independent System Operator,CAISO)目前有约21吉瓦太阳能装机和12.4吉瓦电池储能,能更好保障加州高峰时的用电需求。电力交易平台的数据显示,2025年6月19日19:00-21:00,CAISO电网26%的电力输出来自电池储能,超过天然气的23%。得克萨斯州的电池储能规模位居第二,约为8.2吉瓦。亚利桑那州、内华达州和新墨西哥州的电池储能也保持了强劲增长,以匹配太阳能装机的快速扩张。
信息来源:油价网 2025年6月25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oilprice.com/Energy/Energy-General/US-Utility-Scale-Battery-Storage-Has-Surged-15-Fold-Since-2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