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能源转型要闻】
IEA: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将翻倍
北美LNG出口能力或在5年内翻番
【油气要闻】
行业高管仍对中长期石油市场保持乐观
欧佩克:应大规模增加投资以满足未来油气需求
油气市场正进入短期供应过剩阶段
沙特减少燃油发电以释放出口潜能
【新能源要闻】
绿氢发展需要突破现有思路
天基太阳能发电或许并非不可能
【能源转型要闻】
l 欧盟计划到2050氢能占10%能源消费
欧盟近日表示,2022年氢在欧盟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不到2%,计划到2050年将该比例提高到10%左右。为加速在欧洲建立完整的氢价值链,欧委会于2022年设立了一项名为氢银行的融资工具。目前,欧盟境内可再生氢拍卖是该银行的主要业务。同时,该银行正在设计并实施从非欧盟国家进口氢气的工作。欧洲气候、基础设施和环境执行机构还支持欧洲各地的多元化氢能项目组合,这些项目总计获得56亿欧元资金。此外,欧委会最近启动了“氢机制”,作为“能源和原材料平台”的一部分,该机制将连接需求和供应双方,为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信息,并将融资和降低风险工具联系起来,旨在加速可再生和低碳氢及其衍生物(氨、甲醇、eSAF)市场开发。
信息来源: 欧盟 2025年10月 毕云青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energy.ec.europa.eu/news/focus-hydrogen-2025-10-14_en
l 插混汽车实际碳排放远超预期
欧洲环保组织交通与环境(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T&E)近日发布报告称,对欧洲环境署(EEA)采集的2023年注册的12.7万车辆燃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碳排放平均为135克二氧化碳/公里,比实验室测试结果高出近5倍,仅比传统燃油车166克二氧化碳/公里的排放强度低约19%,与此前人们对于PHEV可减排75%的预期相去甚远。T&E认为,导致PHEV实际道路碳排放与实验室测试出现巨大偏离的原因主要有自重增加和电机动力不足两方面原因。PHEV通常比传统经济型车辆更重,且车主的实际充电频率未知,其中纯电续航超过75公里的PHEV,因搭载更大电池组导致重量增加,使得内燃机模式下的油耗增加,碳排放反而高于短续航版本。与此同时,PHEV电机功率无法独立满足高速行驶或陡坡攀爬工况下的动力需求,此时即使车辆处于纯电模式,仍会启动内燃气提供辅助,百公里油耗约为3升,导致纯电模式下的实际碳排放高达68克二氧化碳/公里,约为官方预测值的8.5倍。
信息来源:Jalopnik 2025年10月26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www.jalopnik.com/2006331/plug-in-hybrids-emissions-similar-to-gas-cars-study/
l COP30可能强化全球生物燃料目标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总干事近日表示,11月10-21日在巴西贝伦举行的第3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30)可能讨论并有望通过可持续生物燃料生产和利用目标。他还表示,本次会议将更关注能源转型的社会层面以及生物燃料的可持续利用,与会各方将讨论生物燃料并可能会把生物燃料目标纳入最终宣言,可能包括到2035年将生物燃料产量提高4倍,或者为可持续航空燃料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设定目标。巴西是生物燃料生产和应用领导者之一,该国近期发起了“贝伦4X”计划,旨在为“到2035年将可持续燃料产量和使用量翻两番”的全球目标争取更高层面的政治支持。早些时候,IRENA与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共同发起了全球融资倡议,以支持可持续航空燃料和清洁航空能源项目。10月初,IRENA、巴西以及全球可再生能源联盟(GRA)联合发布报告指出,尽管去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实现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目标方面依然滞后,呼吁各国在COP30前制定更宏大的可再生能源目标。
信息来源:油价网 2025年10月27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油气要闻】
l 油气行业需重视常规发现规模萎缩问题
咨询机构睿咨得能源(Rystad Energy)近日发布报告称,2010-2020年,全球常规油气发现量一直保持在每年200亿桶油当量水平,但2020年以来,虽然在纳米比亚、苏里南、圭亚那等多个新区获得突破,但常规资源年均发现规模仅略高于80亿桶油当量,其中2023年到今年9月期间的年均发现规模只有约55亿桶油当量。睿咨得能源认为,这种变化反映了油气公司上游战略模式的转变:从追求面积和规模转向更注重精准性。在这种模式下,国际巨头和国家石油公司都在不约而同收缩油气勘探“战线”,聚焦少数高潜力盆地和基础设施更完善的现有油气田周边地区,同时逐步退出边缘化、成熟和低回报区块,通过在重点区域采用先进技术、高效利用现有设施、融合低碳技术等,实现风险与回报的平衡。
根据睿咨得能源统计,国际油气巨头和国家石油公司依然是全球油气勘探活动和发现的主要力量,2015年以来,全球常规油气发现的22%来自埃克森美孚、道达尔、壳牌、埃尼、BP和雪佛龙等6大巨头,这些公司不仅依靠先进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持续开拓新油气区,也在不断缩短油气项目从发现到投产的周期;更多专注于国内及区域油气勘探的国家石油公司则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实现资产组合扩张间寻找平衡,例如,巴西国油、阿布扎比国油、卡塔尔能源公司等不仅致力于资源接替,还通过主导勘探活动巩固在国际油气领域的地位。
睿咨得能源表示,新发现大幅下滑背后是勘探支出骤降,目前每年约为500-600亿美元,只有2013年1150亿美元峰值水平的一半左右,这一转变既与气候政策、投资审查与回报要求等外部压力有关,也是行业过度投资后建立更严格内部纪律的体现,但需要关注勘探活动和新发现持续萎缩给满足全球长期需求带来的风险,而且油气资源供应短缺和价格波动不仅威胁能源安全,还影响能源转型的稳定性。
信息来源:睿咨得能源 2025年10月21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www.rystadenergy.com/insights/the-shrinking-discovery-curve-why-exploration-still-matters
l 石油市场供应过剩可能被高估
当前,石油供应过剩已经成为分析师和交易员的共识,唯一分歧在于过剩规模,这也是多数人看跌油价的核心原因,但需要注意数据准确性导致的预期偏差。国际能源署(IEA)在其最新报告中预计2025年的过剩规模将达到235万桶/日,2026年则将创下过剩400万桶/日的纪录,但其同时在报告中承认,无法确定约147万桶/日石油供应的去向。
路透社认为,石油供应评估出现偏差是正常现象,但如此大的偏差量不得不让人质疑IEA数据的准确性,因为IEA今年二季度和7月份预估的偏差量分别只有37万桶/日和85万桶/日。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近期也上调了2026年供应过剩预期,从之前的310万桶/日上调到330万桶/日,并认为今年将过剩116万桶/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也把今明两年全球石油供应过剩预期从170万桶/日和160万桶/日上调到190万桶/日和210万桶/日。这些调整同样引发质疑:按照供应过剩通常会抑制油价和钻井活动、进而导致产量下滑的常识,为什么2026年的供应过剩还快速增长。
与此同时,彭博社也在近期一篇报道中称,中东原油开始出现滞销,关键价格指标显示供应短缺时代正在终结。但市场实际反应与这些数据形成强烈反差,油价不仅没有明显下跌还出现了微涨,原因之一是部分交易和分析人员已经对供应过剩“麻木”,并开始质疑供需数据的可靠性,其中瑞银表示,尽管近期供应过剩担忧再度升温,但当前油市仅是供过于求,远未达到“泛滥”的程度;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俄罗斯供应的不确定性。分析认为,如果市场上的供应过剩真像IEA以及其他机构预测的那样严重,地缘形势变化本不应该显著影响油价,但实际却是油价对供应中断依然很敏感,这意味着所谓的"供应过剩"共识实则脆弱不堪。
信息来源:The Tide News Online 2025年10月27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www.thetidenewsonline.com/2025/10/hysteria-clashes-with-missing-oil-barrels/
l 全球天然气市场需求增长放缓
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发布报告称,在经历2022-2023年的供应冲击后,全球天然气市场在2024年和2025年逐步恢复平衡,但此期间的供需基本面依然紧张,价格高于历史平均水平,这抑制了需求增长,特别是在价格敏感的亚洲市场。2025年,受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和供应紧张双重影响,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长明显放缓,预计将从2024年的2.8%降至1%以下,其中亚太地区需求增幅不到1%,是2022年以来最低水平。尽管存在经济不确定性,2025年的LNG项目最终投资决策规模仍为历史第二高,截至目前已批准超过900亿立方米/年的新增产能,这有助于强化全球能源供应安全,并可能刺激部分市场的额外需求。IEA预测,2024-2030年,全球天然气需求年均增长约1.5%,总量增加约3800亿立方米。高增长情景下的增幅可达每年1.7%,到2030年累计增长超过10%,比基准情景高出约650亿立方米,其中近80%来自亚太地区。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LNG链条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较高,还存在甲烷泄漏,以及上游运营、天然气加工和传输以及液化中的排放。为此,需要扩大该领域的CCUS部署。
信息来源:IEA 2025年10月27日 毕云青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www.iea.org/reports/gas-2025
l 油服巨头向数据中心业务谋求增长
近年来,受油价处于低位和效率提升影响,油气公司钻井需求量锐减,迫使此前以提供专业设备和工程服务为主的油田服务公司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斯伦贝谢和哈里伯顿两大巨头均开始加码与AI和数据中心相关的业务。斯伦贝谢利用其与大型云服务商合作支持云端软件的丰富经验,切入数据中心建设,该公司在最新季度电话会上表示,“数据中心解决方案”板块当季营收已经达到3.31亿美元,同比大增140%,年化收入将达到24亿美元,利润率为32.7%,预计四季度可以达到35%,而公司整体利润率为23.1%。斯伦贝谢称,计划将数字化融合到每一项服务、每一口井、每一台设备中,客户创造差异化价值,最终推动数字化业务规模超越传统核心业务。哈里伯顿则从电力供应商角色切入数据中心市场,依托作为北美最大压裂服务商的地位,与微电网供应商VoltaGrid成立合资公司,为数据中心提供一站式分布式发电解决方案。哈里伯顿表示,随着数据中心爆发式增长,配套电网设施常面临瓶颈,而新增入网电力需要5-6年甚至更长的等待周期,这显然无法满足微软、亚马逊等大型厂商的扩张节奏。哈里伯顿在股东电话会上表示,其持有上述合资公司20%股份,预计相关营收和利润将在未来几个季度逐步体现,同时双方还计划将合作拓展到北美以外市场。
信息来源:油价网 2025年10月30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新能源要闻】
l l钠离子电池研究获新发现
英国萨里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保留传统纳米结构水合钒酸钠(NVOH)中天然存在的水分,不仅将钠离子电池储能量提到了普通钠离子电池的两倍,堪比目前市场上性能最优异的阴极材料,还能同时淡化海水,实现储能与海水淡化的双重功能。该研究团队表示,这一结果完全出乎意料,因为钒酸钠已经存在多年,而且人们通常会利用热处理去除其中的水分,因为普遍认为水分会影响电池性能,但实际情况确是其表现出了远超预期的性能和稳定性,甚至为钠离子电池的未来应用开辟了全新可能。更让人惊喜的是,研究团队测试这种材料在盐水环境中的表现时,发现其不仅能正常工作,还能去除环境溶液中的钠离子,同时在石墨电极端提取氯离子,达到利用电化学实现海水淡化的效果。该研究团队认为,未来或许能基于这一发现设计出以海水为主体的电解质系统,实现电解质原料安全、丰富、低成本的同时,获得淡水作为副产品。
信息来源:Interesting Engineering 2025年10月20日 杨国丰 供稿
原文链接:
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energy/sodium-ion-battery-breakthrough-surr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