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领域:
在北京大学开放热学实验室,我们探讨和分享任何有趣的冷热问题。这些问题广泛存在于能源与环境、电子和光电子、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生物医学、高温超导、量子材料与计算、类脑计算,以及太空探索等前沿领域。人们在极小时空尺度观察、模拟、设计、测量并操作物质的能力不断进化,为理解、控制和利用各种热现象和载热子提供了空前机遇。我们基于纳米技术和飞秒激光,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理解并调控关键材料、器件和系统中,热量在不同时空尺度和维度的产生、输运、转化和储存。近期将聚焦热辐射、固体导热和生物热学。探索机理和拓展极限是核心主题;比如热的相干、水力和量子属性,热流的智能调控,以及传热、储热、泵热和热能转化的极限效率。光子、声子、电子、离子和磁振子等各种(准)粒子主导的热输运,低维、纳米、相变、准晶、拓扑和软材料都是兴趣所在。主要实验技术包括自制的真空光机电纳米系统,微纳皮瓦量热计和扫描探针,以及多种桌面超快激光泵浦探测平台;同时借助超高真空扫描探针显微镜和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等商业设备和共享资源。计算方法包括电磁模拟、第一性原理和机器学习等。立足基础研究,我们也致力于发展工程技术以应对现实挑战,例如基于固态热电转换的可靠高效清洁能源,下一代电子和光电子器件及其有效散热,航天器和数据中心的高效热管理,热辅助高密度信息存储,激光和增材等先进制造技术,以及基于热现象的精密探测、传感以及驱动技术。诚挚欢迎有热情又能坐冷板凳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和研究助理加入我们。
研究成果:
主导或参与项目包括纳米尺度近场热辐射的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半导体砷化硼晶体的生长及不寻常高导热率的表征与分析,硼同位素富集的立方氮化硼晶体的超高导热率及同位素效应, 石墨中高温声子水力输运及第二声的预测和观测,量子点超晶格结构中声子局域化输运,以及媲美金属的导热塑料薄膜等。四篇论文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五篇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子刊发表。